卑和羞恥。
癌症,讓我們說出來!(2)
其實,關於癌症人格的傳說可以被輕而易舉地破解。只要對未患癌症的人群作一個調查便會發現,大部分人稱自己的生活多不如意,精神抑鬱、受過創傷、壓力過重等等。所謂的“癌症人格”不過是一種人類普遍的生存境況而已,並非患癌人獨有。
神話之二:人對疾病戰無不勝
人類是與疾病相伴隨的。疾病本是一個自然過程。然而,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接受了這樣的概念,即人對疾病戰無不勝,實際上是說死亡能被戰勝。蘇珊注意到,在整個現代歷史中,有關疾病的思考傾向於不斷擴大心理疾病的範疇。而一旦生理疾病被看作心理疾病,它就變得不那麼真實了。可不是嗎?心理學上的解釋在此地似是而非,因為它隱含了這樣一個邏輯:既然疾病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憑著心理因素便可以治病。如此一說,何來死亡?由此可以看到人類對於疾病的生理方面的理解不僅貧乏,還與妄想相伴。無獨有偶的是,這種對於疾病的心理學的解釋再一次把責任置於患者身上。
神話之三:病魔的隱喻
蘇珊·桑塔格認為,沒有比賦予疾病以某種意義更具懲罰性的了。她指出兩種情形:首先,內心最深處所恐懼的各種東西,比如腐敗、汙染、反常、虛弱,全都與疾病劃上了等號。疾病本身變成了隱喻。其次,藉疾病之名,這種恐懼再被移植到其他事物上。疾病變成了形容詞。對邪惡的感受被影射到疾病上。而疾病則被影射到世界上。在我們的社會里這樣的隱喻也被廣泛地使用著。比如,針對腐敗,會說,它像癌症一樣,或說挖掉這個毒瘤等等。如此,病,連同患病的人都成了社會排斥和驅逐的物件。試想,當患者聽到自己的病名被當作邪惡物的比喻時,會是怎樣的心驚肉跳,惟恐避之不及。
神話之四:癌症=死亡
這是最極端的神話。據說有相當比例的患癌人就是在得知病情後被“嚇”死了。然而,無數事實表明癌症不等於死亡。對於癌症,問題並不在於是否能治癒,而在於如何有效地治療。而且現代醫學也表明,許多病人是可以被治癒的。還有許多人即使不能治癒,也可以延長生命改善生存狀況。像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等並非“不治之症”,有多少人被治癒了呢?大多數人帶病生存和工作。如今,腫瘤已是常見病多發病,或許有一天它變成一種慢性病。
1966年美國透過的聯邦法律《知情權法案》,將“癌症治療”作為不得公之於眾的事項列入排除條款。隨著神話的瓦解,在美國,醫生和病人之間談論癌症早已不是禁忌。有臨床表明,當病人對病情有了充分了解,其求生慾望會促使他(她)和家屬、醫生齊心協力,主動配合各種治療和護理,積極進行康復訓練,比矇在鼓裡的患者療效要好。
前不久經濟學家董輔礽先生患癌症不幸去世。學生師友給予董老師高度評價。然而大家忽略了董老師一個特殊的功績,也是他人生精彩的謝幕——那就是去美國參加治癌新藥的臨床試驗。這一次,他把自己作為一名學者在科學上勇於進取和探索態度用在了治病上。《赴美就醫記》的從容講述,顯示出他人生的更高境界。與本文相關的是,董老師介紹了在美國治病與中國的不同之處:
“在進入治療前,醫院就發給我許多有關此疾病和治療的資料,其中有國家癌症研究所編印的各種資料,如《你對結腸和直腸癌需要了解什麼》、《化療和你——癌症治療期間自我幫助指南》、《癌症患者在治療前、治療中和治療後的飲食提要》等,有杜克大學綜合癌症中心和杜克大學醫院編印的各種資料,如,《你並不孤獨》、《照顧你自己》、《化療指南》、《預防和治療口腔問題》(化療可能引起口腔和嗓子潰瘍、乾燥或疼痛等)、《靜脈保護》(因為化療可能使靜脈產生疤痕組織,使針頭難以扎入等)、《低血液計數》、《性生活與癌症》等,還有醫藥公司就所用藥品的詳細介紹等。這些資料告訴病人如何應對疾病,如何配合治療,特別是詳細地告訴病人治療中可能產生的各種副作用以及如何防止、減輕和應對,在什麼情況下需要即時找醫生,如何安排生活和工作,鼓勵病人做他認為最重要的工作以及作運動等。顯然,這對提高治療效果是有幫助的。”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癌症,讓我們說出來!(3)
我的親身經歷告訴我,美國醫院的這種作法對於病人太有好處了。我們經歷了四個療程的化療,其中的擔驚受怕和副作用帶給我們的創傷和痛苦至今還包圍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