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桂留鎮雲南後,已有在當地做“雲南王”的打算,正是他的不斷懇請,才使得北京清廷下決心把永曆帝捉到手。
本來,永曆帝竄入緬甸窮荒僻遠之地,清廷已經認定他是不可能復燃的死灰,準備放棄征剿。
吳三桂不依不饒,急忙呈上《三患二難》之疏,非要清廷擒拿永曆帝,殺之而後快。所謂“三患”,吳三桂詳述如下:
“ 夫永曆在緬,而偽王李定國、白文選、偽公侯賀九儀、祁三升等分駐三宣六慰、孟艮一帶,藉永曆以惑眾心,倘不乘此天威震赫之時,大舉入緬,以盡根株,萬一此輩立定腳跟,整敗亡之眾,窺我邊防,奮思一逞。比及大兵到時,彼已退藏,兵撤復至,迭擾無休,此其患在門戶也。
土司反覆無定,惟利是趨。有(如)我兵不動,逆黨假永慶以號召內外諸蠻,餌以高爵重祿,萬一如前日沅江之事,一被煽動,遍地烽起,此其患在肘腋也。
投誠官兵,雖已次第安插,然革面恐未革心,永曆在緬,於中豈無繫念?萬一邊關有警,若輩生心,此其患在腠理也。〃
所為“二難”,吳三桂詳盡說明:
“今滇中兵馬雲集,糧草問之民間,無論各省銀兩起解愆期,難以接濟,有銀到滇,召買不一而足。民室苦於懸磬,市中米價巨增,公私交困,措餉之難如此也。凡召買糧草,民間須搬運交納。如此,年年納,歲歲輸,將民力盡用(於)官糧,耕作半荒於南畝,人無生趣,勢必逃亡,培養之難又如此也”。
所以,吳三桂得出結論:
〃臣徹底打算,惟有及時進兵,早收全域性,誠使外孽一淨,則邊境無伺隙之患,土司無惶惑之端,降人無觀望之志,地方稍得蘇息,民力稍可寬舒,一舉而數利存焉。竊謂救時之方,計在於此。謂臣言可採,敕行臣等尊奉行事。〃
清廷下定決心後,撥銀數百萬兩,指派內大臣愛星阿率一隻八旗勁旅,親赴雲南,配合吳三桂進軍,以圖全力剿滅西南一帶的南明殘餘勢力。
緬甸新土王正氣憤從永曆帝那裡得不到賀禮,同時接到吳三桂等人發來的恐赫信(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