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齋的這場拍賣會無疑是成功的。
接下來的幾天裡,到處都是關於這場拍賣會的議論。
上京城裡的幾個酒樓,因為這場拍賣會而變得門庭若市。
連楊玄辰想要去吃個飯都變得無比困難。
三月上旬的大朝會上。
一眾大臣圍繞著楊玄辰的摺子正在展開激烈的討論。
“啟稟陛下,臣以為,士農工商是恆久不變的階級,如果要提高商賈的待遇,恐怕不妥。”
說話的是門下侍中李興智。
這場拍賣造成的轟動已經發酵了好幾天了。
一眾大臣從衣、食、住這三個方面已經體驗到了極大的變化。
當然對於這些新鮮事物,他們還有一個接受的過程。
李興智就是屬於接受度比較慢的大員,他對於楊玄辰想要成立一個國家級商業機構就持了反對態度。
“首先就是稅賦的問題,商賈的稅賦一直是戶部的事。”
“若是成立了通寶寺,在政務上就出現了重疊,到時候商賈們把稅銀到底交給誰呢?”
楊玄辰聽完李興智的疑慮,微微一笑,他早已料到會有這樣的反對聲音,於是耐心解釋道。
“李大人,通寶寺的成立,並非要取代戶部的職能,而是要作為其補充,專門負責商業活動的監管與發展。”
“稅賦問題,自然還是由戶部來負責,通寶寺只負責商業的規範和促進,兩者並不衝突。”
李興智眉頭微蹙,似乎並不完全信服。
“即便如此,通寶寺依然會遭到大家的反對,畢竟這關係到各方利益的重新分配。”
楊玄辰點頭,表示理解。
“我明白李大人的顧慮,但通寶寺的成立,最終目的是促進國家的商業繁榮,增強國力。”
“我們可以逐步推進,先從幾個主要城市開始試點,待成效顯著後,再逐步推廣至全國。”
李興智沉吟片刻,似乎在權衡利弊。
“如果只是試點,或許可以考慮。但楊大人,你必須確保通寶寺的運作不會對現有行政體系造成衝擊。”
楊玄辰自信地回答:“這一點請李大人放心,我會親自監督通寶寺的籌備工作。”
“確保其與戶部及其他相關部門的協調合作。”
李興智見楊玄辰態度堅決,且考慮周全,心中的反對態度有所緩和。
“既然楊大人有此信心,我也不是不可商量。不過,此事還需陛下定奪!”
龍椅上的建文帝聽了他們的辯論,點了一下頭,但沒有發表意見。
他似乎還想聽聽更多人的意見。
於書平搶先一步站到了大殿中央,清了清嗓子,“啟稟陛下,臣以為通寶寺的成立,實為國家之福,百姓之幸。”
“商業興,則國庫盈;百姓富,則天下安。”
“通寶寺若能妥善管理商賈之事,必能促進市場繁榮,帶動百業興旺。”
建文帝微微頷首,面露思索之色,似乎對於書平的話頗為認同。
然而,池彥餘並不買賬,他站了出來,反駁道:“啟稟陛下,通寶寺的設立,臣以為不妥。”
“自古稅賦乃國之重器,若另立機構進行核算,難免造成稅源分散,影響國家財政。”
“且商賈之事,本就複雜多變,若無足夠經驗與智慧,通寶寺難以勝任。”
於書平聞言,立刻回應:“池大人所慮雖是,但通寶寺的成立,並非要取代戶部之責。”
“而是要與戶部協同,共同促進商業發展。我們可以從簡至繁,逐步完善,確保稅源不亂,財政不損。”
池彥餘冷笑一聲:“於大人說得輕巧,但實際操作起來,又豈是那麼容易?”
“商賈之事,涉及多方利益,一旦處理不當,便會引起市場動盪,甚至影響社會穩定。”
楊玄辰見兩人爭辯激烈,也站了出來,說道:“啟稟陛下,通寶寺的成立,臣已有詳盡規劃。”
“我們將設立專門的監督機制,確保通寶寺的運作不會干擾現有行政體系,同時也能有效地促進商業發展。”
建文帝見狀,開口說道:“朕已聽諸位愛卿之言,此事關係重大,不可草率決定。”
“朕意已決,先在部分城市試行通寶寺之制,觀察效果後再作定奪。”
於書平與池彥餘聽後,皆不再爭辯,齊聲應道:“臣遵旨。”
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