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期,吳郡有一個世家子弟,叫劉燮,字隱園。他的父親做過江陰縣縣令,多年來掙了不少錢,所以劉燮家中非常有錢。 劉燮這人吧,腦子不靈光,資質愚魯,做其他事還可以,但不是讀書的料。他跟著先生學習十來年,才識文斷字。如果讓他寫詩詞文章,那他得花好幾天,而且根本不通順,顛三倒四,看到的人無不絕倒。就這樣,他父親還是花錢找關係,讓他進了國子監。 為何要進國子監?因為國子監都是全國最優秀的讀書人,他們有資格直接做官。 因為有錢,所以劉燮娶了漂亮妻子,家中還有不少婢女、僕人,日子過得不錯。 按理說,父親如此對他劉燮,他應該對父親很感恩,然而劉燮不是,他還看不起父親。父親去世後,每次到了父親忌日或者清明、七月十五等祭祀的日子,劉燮都不好好祭拜父親,有時候乾脆不祭拜,甚至在靈牌前嘲諷死去的父親。 妻子看不下去了,就規勸劉燮,讓他尊重死者,好好給亡父祭祀。她對劉燮說:人在做,天在看。父親縱然有許多不對的地方,但他對你確實真心,如今他已經去世,你怎麼連祭祀都如此無禮呢? 劉燮不以為然,說:這老東西從來不為兒孫的死活考慮,以前就不給我們飯吃,現在還想讓我祭祀他,還想吃我的飯?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跟劉燮父親(以下簡稱為劉父)吝嗇有關係。 劉父這個人,雖然有錢,但是很吝嗇,吝嗇到恨不得不給家人吃飯的地步。他是官場中人,喜歡跟同僚應酬,所以很多錢都花在了吃飯喝酒甚至逛青樓上,於是,對待家人,他就只好節衣縮食。 從劉父的妻子到劉燮,從劉燮奶奶到家中僕人、婢女,大家迫於劉父的威嚴,從來都吃不飽。別說菜很少,連飯都不夠吃,因為家中是“數米而炊”,恨不得每人就發10粒米。劉父就是這麼摳門,所以劉燮不肯祭祀他。 等劉父死後,劉燮可能因為長期吃不飽,現在變相報復,每餐都是大魚大肉,但對僕人婢女,卻繼承了父親的“優良傳統”,依舊不給他們吃飽,有時候連菜都沒有。 更可恨的是,由於妻子總是直言勸諫,所以劉燮也不讓妻子吃飽,他每天就知道自己享受,大魚大肉,好酒好菜,也不知道和親戚朋友走動,每天無所事事。 妻子吃不飽,又受氣,很快病倒去世了。沒了妻子的約束,劉燮更加放縱。 沒了妻子,劉燮要娶妾,他買了一個婢女張氏,十分漂亮。婢女因為吃不飽,每次都對劉燮拋媚眼,可勁兒暗送秋波。劉燮哪裡吃得住這套?很快,他就跟這個婢女鬼混了。這婢女不知道從哪學來的知識,床笫之間,把劉燮哄得團團轉。 於是,劉燮把這個婢女扶正,讓她做了小妾。 小妾喜歡吃魚,劉燮也每餐必吃肉,兩人也算是“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就這樣,兩人開始了放縱的生活,於是乎:吃穿住用都要好,每頓魚肉不能少。陳年佳釀淌一地,哪管下人吃不飽。 有一句話說得好:有些人,當他貧困時,他想著帶大家過上好日子,因為他知道大家都不容易。然而,當他真正富裕時,他卻覺得,以前的那些朋友很噁心,打心裡瞧不起之前的朋友,甚至根本不把他們當人看。 這話用在這個小妾身上,十分正確。 以前,小妾還是婢女,自己吃不飽,常常與其他婢女哭訴,說有朝一日富貴了,要讓大家都吃飽飯。可是,當她做了小妾,能吃飽飯的時候,忽然覺得婢女就是婢女,瞧不起她們。 所以,小妾還是不給婢女吃飽飯,還是拿她們當下人看,甚至辱罵、毒打她們。 這一天,小妾想吃鰻鱺魚,就拿出一些錢,讓一位婢女去買。 婢女做好魚之後,小妾一看,發現鰻鱺魚不多。她很生氣,大聲罵婢女偷吃了。 婢女為自己辯解,說魚價貴了,集市上的鰻鱺魚又很少,所以買的不多,自己不敢偷吃等等。誰知道她不辯解還好,一辯解這小妾更生氣了,認為她居然敢頂撞自己。憤怒之下,小妾讓僕人按住婢女,自己拿了剪刀,硬是把婢女舌頭給剪掉了。 婢女掙扎,但小妾始終沒救她,也不給她止血,結果婢女因為失血太多死了。 原來,小妾也是存心找茬報復婢女的。因為這個婢女也挺漂亮,劉燮曾經寵幸過她。婢女本來是拒絕的,但拗不過劉燮,只能屈從。小妾本就彪悍,嫉妒心又強,她認為是婢女勾引了劉燮,想懲治但一直隱忍沒發作。這一次,她拿魚做文章,終於發洩了心中的怨恨。 婢女父親知道女兒死了,還是被剪掉舌頭死的,氣得到官府鳴冤。 劉燮這時候偏袒小妾,趕緊賄賂知縣,然後嫁禍給其他婢女,說是另一名婢女和這個婢女打架,並剪掉了她的舌頭。 知縣大人“明辨是非”,對著婢女一通拷打,逼著她承認罪行。這個婢女實在扛不住嚴刑拷打,最終只能屈打成招。於是,這個婢女要被判死刑。案件定下後,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