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來相顧尚飄蓬,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 飛揚跋扈為誰雄? 這是詩聖杜甫的名作《贈李白》,既讚美了李白的狂放,亦以自嘆。李白曾煉丹,未能成功;杜甫則登王屋山訪道士華蓋君,惜華蓋君已死,悵然而歸,寫了古風《昔遊·昔謁華蓋君》以記之,中有“良覿違夙願,含悽向寥廓”句。 開啟APP檢視高畫質大圖 (元)王蒙《葛洪移居圖》(區域性) 李杜均求仙無成,所以“愧葛洪”,這體現了唐人對葛洪的認識——視其為道士,但葛洪自視為“文儒”。 葛洪任官多年,因戰功封侯。晚年隱居,也是為寫一本可與《論衡》(作者為東漢著名思想家王充)相提並論的巨著。葛洪著作不少,如《抱朴子》《神仙傳》《肘後備急方》等,卻遭後代儒生鄙夷。 明代大儒宋濂說:“(葛)洪亦奇士,使舍是(指醫學著作等)而學六藝(指儒家著作),夫孰御之哉?惜也!”從唐人起,直到明清,歷代儒生都不承認葛洪是“文儒”。 據《晉書》記,葛洪活了81歲,但漏洞甚多,他真正壽命可能只有61歲。一代名醫,又被人們尊為“神仙”,為何不算長壽? 葛家本是大族 葛洪字稚川,自號抱朴子,丹陽郡句容(今江蘇省句容縣)人,生於283年。 葛家本大族,世居陳留寧陵(今河南商丘寧陵一帶),葛家十世葛曩(nǎng)祖曾任荊州刺史,王莽攝皇帝時,葛曩祖辭職,不久興兵反抗,敗後舉家遷至山東琅琊。葛洪與諸葛亮或同出一脈。 葛曩祖的兒子葛浦廬(也寫作葛廬)因起兵響應劉秀,獲封下邳僮縣侯,並任驃騎大將軍。秦漢最高階的侯是徹侯(為避漢武帝諱,後改稱通侯),其次是縣侯(名將霍去病即縣侯),食邑五千戶。葛浦廬的弟弟葛文亦從軍,屬哥哥的私兵,非國家正卒,葛文的右眼因傷失明,“不得尺寸之報”,葛浦廬遂將封賞轉給弟弟,舉家遷到句容。 葛洪的爺爺葛系在吳國擔任過禮部尚書、輔吳將軍,被封為壽縣侯。葛洪的父親葛悌在吳國曾任中書郎(負責編修國史)等職,吳國滅亡後,晉朝任命他為邵陵(今屬湖南省邵陽縣)太守,病死在任上。 葛悌去世時,葛洪僅13歲,一度困窘到“飢寒困瘁,躬執耕穡”,家中藏書都毀於戰火,只能四處求借,為習字,“伐薪賣之以給紙筆”,卻“常乏紙,每所寫,反覆有字,人鮮能讀也”。 16歲時,葛洪始讀《孝經》《論語》《詩經》等,並受學於道士鄭隱。鄭隱是葛洪堂爺爺葛玄的弟子,葛玄將《太清丹經》《九鼎丹經》傳給鄭,葛洪“親事之(指鄭隱),灑掃積久”。17歲時,鄭隱終於將兩部經傳給了葛洪。這一年,西晉爆發“八王之亂”,天下大亂,歷時達16年。 21歲當上了將軍 從早年經歷看,葛洪既接受了儒家的經典教育,又得道家傳承。出入儒道之間,是葛洪一生的思想底色。 晉太安二年(303年),荊楚地區小吏張昌發動農民起義,葛洪被吳興內史(相當於太守)顧秘任命為將兵都督,去攻打張昌的別帥石冰。葛洪自稱:“救諸軍之大崩,(葛)洪有力焉。後別戰斬賊小帥,多獲甲首,而獻捷幕府。”因功被提拔為伏波將軍,雖屬雜號將軍,但名將馬援、夏侯惇、滿寵等也曾受此號。此時葛洪才21歲。 304年,平定亂局後,葛洪辭官准備去洛陽。恰在此時,“八王之亂”局面惡化,幽州刺史王浚引段氏鮮卑大掠中原,北方震動。恰好廣州刺史王毅病逝,嵇含(著名詩人嵇康的哥哥嵇喜之孫)代理此職,嵇與葛洪曾一起討論學問,遂請葛洪去當參軍(即軍事參謀)。 葛洪到廣州後,第二年嵇含便遭暗殺。葛洪自覺處境危險,便退出仕途,在廣東羅浮山隱居,專心修道,娶了老師鮑玄(鮑玄擅煉丹,亦精通醫術)的女兒鮑姑為妻。隱居期間,葛洪曾去越南等地傳道。 葛洪自己說:“乃計作細碎小文,妨棄功日,未若立一家之言,乃草創子書。會遇兵亂,流離播越,有所亡失,連在道路,不復投筆十餘年。”由此推算,他可能隱居了13年。在此期間,葛洪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化學實驗,在醫學上也有許多貢獻。 建興三年(315年),33歲的葛洪再度出仕,此後20多年都在做官。 再度隱居 不久病逝 出山後,葛洪曾給丞相司馬睿當副官,西晉滅亡(316年)後,司馬睿成東晉皇帝,賜葛洪為關中侯,“食句容之邑兩百戶口”。 鹹康二年(336年),年已54歲的葛洪再度請辭。《晉書》載:“(葛洪)以年老,欲煉丹以祈遐壽,聞交址出丹,求為勾漏令。帝以洪資高,不許。洪曰:'非欲為榮,以有丹耳。’帝從之。洪遂將子侄俱行。至廣州,刺史鄧嶽留,不聽,去,洪乃止羅浮山煉丹。”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