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使用道教工具書的過程中,有幾個很平常的概念卻引起我的好奇,且常常使我困惑。譬如 “道士仙人”,“道教仙人、”“道教神仙”、“神仙方士”應該怎樣界定他們才比較確切。一般說來“道士仙人”應該是先是道士,後來成仙的。“道教仙人”,應該是修道成仙的,未必有過道士的經歷。“道教神仙”應該是“神”與“仙”的合稱。“神”是可以封的,不一定需要宗教背景,不需要學習修煉相關宗教經典功法,更不需要道士幫忙;“仙”必須是修煉而成的,沒有立功、齋戒、斷因緣、法力能扞、勤行、煉穢成真是不可能成仙的。功德可以成神卻不能成仙。如今是神仙兩字合用,意義也單一了。 還有像“道士”“道教徒”“道民”,從概念來看,似乎應當是道民包含了道教徒、道士;而“道教徒”與“道士”在邏輯上具有種族關係。“神仙方士”不具有偏正關係和不具有所屬關係,應該是“神”“仙”“方士”三者的合稱。在這裡不容易分辨的是仙人與道士究竟有哪些明顯的區別。一般說來道士多如牛毛,仙人稀少而成鳳毛麟角,應該是容易區別的,但有時卻讓人傷透腦筋。為什麼張氏門中六十多位天師沒有一位被冠以“道教神仙之稱”。如果不信,可以翻翻《道教大辭典》。自有神仙崇拜以來,“仙人”的稱謂不絕於耳,儘管有許多的研究文章,看來對仙人的真正含義還值得深入探討。 仙人一詞出現很早,何謂仙人?莊子筆下的真人就是仙人。那麼何謂真人? 《莊子》曾描述了一些真人。這些真人與後來被稱為仙人的毫無異致。真人極虛靜,不為物累,超脫自在的,是能飛行的神奇之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於道者也若此。”除了具備優秀的品格以外真人還有特殊的本領,他們處在高處不害怕,掉在水中不變溼,掉在火中不會燃燒,他們的智慧使他們不怕危險和水火。“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大宗師》),真人不做夢,沒有憂愁,食物不辨味道,呼吸深沉。“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仙人不拒絕生死,來得自然,去得自然,知道自己出生的地方,不考慮將來死在何方,能適應各種環境,死時也不留戀生時,這就稱為不用心計損害天道,也不因人為助長天道,這樣的人稱謂真人。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澹然獨與神明居”(《天下》)。《太上虛皇天尊四十九章經》說真人是精心苦行,絕世所欲,不興妄想,無有染著,煉形化炁,煉炁化神,煉神合道,體入自然,斂萬法歸於一身,以一身化萬境,不滯有無,永絕生滅,是名真人。(《中華道藏》5-408)這樣的真人或曰仙人其實不是人,他們在現實世界遙不可及。 道教形成後,“仙人”一名便成為道教思想信仰中的一大稱謂。早期道教經典《 太平經》經常使用它,並把它作為一個重要的神道品級或層次。如在解釋九天消災法時,仙人職屬第四等,“其無形委氣之神人,職在理元氣,大神人職在理天,真人職在理地 ,仙人職在理四時,大道人職在理五行。” (見王明《太平經校注》四十二卷丙部之八,中華書局1960年2月第一版頁88。)" 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見王明《抱朴子內篇校注》頁14中華書局1985年3月第二版)魏晉時神仙道教形成,地位確立,堅信神仙實有、仙人可學、長生能致、法術有效,以為修習方術獲得長生便是神仙。葛洪《神仙傳·彭祖傳》:“仙人者,或竦身入雲,無翅而飛,或駕龍乘雲,上造太階,或化為鳥獸,浮游青雲,或潛行江海,翱翔名山;或食元氣,或茹芝草;或出入人間,則不可識;或隱其身草野之間,面生異骨,體有奇毛,戀好深僻,不交流俗。然有此等,雖有不亡之壽,皆去人情,離榮樂,猶如雀之化蛤,雉之謂蜃,失其本真,更守異器。”葛洪把仙人的特異功能形象化、想象化,誇張化。毫無疑問,葛洪描繪的仙人只能躺在神仙傳裡,現實世界裡這樣的仙人同樣遙不可及,是可想而不可見的。 據說成仙的途徑有兩種:點化成仙和修煉成仙。但是從來沒有聽說誰點化誰為金仙,只是在小說中有所涉及。 按照種類,仙有五種,即金仙、天仙、地仙、人仙、鬼仙。金仙能修到形神俱妙,不受生死的拘束,解脫無累,天上人間,任意寄居。天仙能修到飛空絕跡,駐壽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