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著自己強盛和衰落的週期。猶太民族也一樣。當今可以說是猶太人最風光的時代,可是回顧歷史,你看到的卻是一個古老民族的苦難抗爭,也看到一個民族主體形象的變化。
從武士到商人:在公元前的埃及人眼中,猶太人是一個出名的軍事民族,沒有什麼其它特長。
論及商業方面的技巧,或者文藝方面的成就,他們資質平庸,遠遠比不上他們的鄰居和表親腓尼基人。
和很多人以為的不同,舊約聖經中的“出埃及記”並不意味著埃及和猶太人的決裂。以色列和猶太王國都是中東地區的小國,常常向埃及稱臣納貢,提供軍事服務。
僱傭猶太武士也因此成為埃及朝廷的傳統之一。猶太人之於埃及帝國,就如同後來的旁遮普人和廓爾喀人之於英屬印度,瑞士人之於法國和義大利邦國一樣。
在舊約聖經當中,掃羅和大衛都是傑出的武士,憑藉戰功才當上了國王。《摩西五經》當中充斥著有關軍事的內容。從“文化基因”來講,猶太人不是一個以商業為本的民族。
然而世界上壓根沒有天生的“戰鬥民族”,在羅馬人的鐵蹄面前,猶太武士的光輝形象逐漸從歷史上消退了。
埃及被吞併,猶太人自治被取締,耶路撒冷被夷為平地。
數百年前亞述和巴比倫主導的“大流散”,在羅馬時代又得到重演。
這種被迫的移民活動,最終把猶太人的典型形象從武士轉化成了商人。
在失去家園之後,散落各地的猶太移民主要聚集在城市中,從事商人和工匠職業。
大多猶太人無法得到務農的機會,而有幸成為農民的猶太人就會被同化到主流族群當中——在傳統社會當中,土地是文化和社會關係的核心。猶太人不是不做農民,而是那些做農民的猶太人都不再是猶太人了。
到公元10世紀,在伊赫希德王朝治下的埃及,猶太人已經變成了一個以商業出名的族群。
在***埃及的統治者眼中,猶太人意味著錢袋而非刀劍,“戰鬥民族”的身份應該由斯拉夫白奴和蘇丹黑奴承擔。
然而,成功的商人也只佔到猶太人當中的極少數,大多數猶太人依然生活在貧困和愚昧當中,他們的形象和智慧毫無關係。
狂熱的叛匪:在17世紀的奧斯曼帝國,為了從貿易路線獲利,西頓總督和大馬士革總督長期爭奪耶路撒冷的控制權。
但是在獲得財富的同時,勝利者還要接過一塊燙手山芋——早在一千七百年前,他們的羅馬人同行,本丟.彼拉多就已經飽受其困擾。
這個麻煩就是猶太人在各路“先知”號召下發動的層出不窮的叛亂。
從羅馬人到波斯人,從十字軍國家到阿拉伯國家,猶太人叛亂在一千多年當中從未止息。
和傳統社會的其它叛亂一樣,這些起義總是借用宗教旗號。
在中東統治者眼中,猶太人的信仰封閉而狂熱,而城市貧民相對農民又更容易受到煽動,簡直是動盪之源。
在歐洲,傳統社會對於異質性的恐懼支配著人們對於猶太人的看法。
陌生人、流動的人、異教徒、商人和工匠就是騙子和巫師的同義詞。
農民們對於猶太人的猜忌和仇恨不是出於對富人的嫉妒,而是出於對另一類窮人的嫌惡。
愚昧最痛恨的就是和自己不同的愚昧。
遲到的啟蒙運動:19世紀是一個空前變革的世紀,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少數猶太商人依靠投機和才智成了鉅富,但與此同時,絕大多數猶太人依然生活在貧困和愚昧當中。
並不是所有猶太人都有資格姓羅斯柴爾德或者蒙蒂菲奧裡。
從18世紀末開始,歐洲開始興起哈斯卡拉運動。這是一場猶太人的“白話文”運動,其核心訴求在於,號召人們用口語意第緒語寫作,打破死語言希伯來文一統天下的局面。
在最初幾十年當中,哈斯卡拉運動進展緩慢,歐洲的猶太教士階層堅決扞衛希伯來語的神聖地位,保障自己對知識和教育的壟斷。
結果就是,19世紀猶太人的知識水平普遍遲滯。
1880年代,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開始推行全民免費義務教育,當時的猶太人和其他群體已經出現了知識上的鴻溝。
對於歐洲猶太人來說,他們的啟蒙運動從19世紀方才開始。
在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的努力下,在民族主義的勃興中,猶太大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