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讓我畢生感動的閱兵儀式就該是1945年6月24日莫斯科紅場勝利大閱兵了。
1945年6月22日,衛國戰爭爆發四週年的這一天,斯大林釋出命令:“為慶祝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茲定於1945年6月24日在莫斯科紅場舉行作戰部隊、海軍部隊、莫斯科衛戍部隊勝利閱兵式。在舉行勝利閱兵式時,由我的助理、蘇聯元帥朱可夫負責檢閱,蘇聯元帥羅科索夫斯基負責指揮。”
本次閱兵,每個方面軍組成1個混成團大方陣。由1000名士兵組成,另有旗手36名、10名候補人員。混成團指揮員共19人,包括團長1名、副團長2名、團參謀長1名、營長5名、連長10名
參加閱兵式的人員應從在戰鬥中表現最為突出並獲得過戰功獎章的官兵中選拔。
各方面軍司令和空軍、裝甲兵的全體集團軍指揮員都被要求參加閱兵式,陣容空前強大。
混成團須攜帶36面在作戰中表現最為出色的集團軍一級的軍旗,以及所有在戰場上繳獲的敵人集團軍一級的軍旗來莫斯科。
上午8時,各受閱部隊在紅場周圍列隊完畢。
9時45分,以國防委員會主席蘇聯大元帥斯大林為首的蘇聯領匯出現在列寧墓上。
10時整,自鳴鐘敲響10下,朱可夫元帥騎著白色戰馬,隨著克里姆林宮鐘樓的鐘聲出現在紅場上,軍樂隊演奏格林卡的名曲《光榮啊,俄羅斯人民》。
10時15分,朱可夫發表簡短的閱兵演說,“在這激烈殘酷的會戰中,我國人民最優秀的兒女犧牲了。今天,在這盛大的歡慶日子裡,我們謹向他們表示偉大而崇高的敬意,光榮永遠屬於在保衛我們蘇維埃祖國戰鬥中捐軀的英雄們!”
朱可夫演說結束後,克里姆林宮城牆內放禮炮50響。全體軍人舉手致敬。
10時25分,羅科索夫斯基命令:“分列式開始!”
在插上柏林國會大廈的勝利紅旗導引下,十個方面軍和海軍千人混成團順序(按戰爭末期從北到南的戰區位置)前進。
佇列前面飄揚著曾被英雄的蘇聯軍人在攻克柏林後插上柏林國會大廈的勝利紅旗。
紅旗後面是操正步行進的各方面軍混成團。
按戰爭末期它們戰區從北到南的位置,依次是:卡列累利方面軍(司令為基里爾·梅列茨科夫元帥)、列寧格勒方面軍(列昂尼德·戈沃羅夫元帥)、波羅的海第一方面軍(伊萬·巴格拉米揚大將)、白俄羅斯第三方面軍(亞歷山大·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副司令庫茲馬·特魯布尼科夫上將,該方面軍司令是閱兵總指揮—羅科索夫斯基元帥)、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副司令瓦西里·索科洛夫斯基大將,該方面軍司令正是閱兵統帥—朱可夫)。
烏克蘭第一方面軍(伊萬·科涅夫元帥)、烏克蘭第四方面軍(安德列·葉廖緬科大將)、烏克蘭第二方面軍(羅季翁·馬利諾夫斯基元帥)、烏克蘭第三方面軍(費奧多爾·托爾布欣元帥)。
海軍部隊(法捷耶夫海軍少將)以及蘇聯國防委員會混成團(莫斯科軍區司令阿爾捷米耶夫上將領率)和各軍事院校的代表。
各技術兵器進入紅場(火炮、火箭炮、裝甲車、坦克、自行火炮),不過行駛速度較快,裝備受閱部分僅耗時20餘分鐘。
一個最為著名的瞬間是在軍隊遊行即將結束之時出現的。
當時,200名老兵倒持戰爭中繳獲的200面**軍隊旗幟**旗幟走過檢閱臺,最後把旗幟拋在列寧墓腳下。
這是模仿當年俄軍將拿破崙的軍旗拋在沙皇面前的一幕。
儀式上200多面**德國的軍旗被蘇聯士兵拋到列寧墓前。
195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40週年閱兵式。第一次邀請社會主義陣營的領導人來莫斯科觀禮。赫魯曉夫在列寧墓上檢閱了部隊。
196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50週年閱兵式。勃列日涅夫在列寧墓上檢閱了部隊。勃列日涅夫上臺後,擴大了紀念十月革命閱兵式和之後進行的遊行慶祝活動的規模。
1982年11月7日十月革命65週年閱兵式。勃列日涅夫去世前最後一次參加紀念十月革命閱兵,勃列日涅夫因為在閱兵現場受了幾個小時凍,參加完此次閱兵幾天後就因病去世了。此後蘇聯紅場閱兵和之後的群眾遊行慶祝活動時間被縮短。
198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70週年閱兵式。蘇聯解體前最後一次紀念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