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索地區位於黑海、亞速海和裡海之間,面積約45萬平方公里。綿延一千多公里的大高加索山脈,由西向東,成為南北高加索的分界線。
山脈北側稱前高加索或北高加索,屬於俄羅斯
;南側稱為外高加索或南高加索,包括喬治亞、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三國。
高加索地區位於歐亞連線處、扼黑海和裡海要道,北邊是俄羅斯,西南邊是土耳其,東南邊是伊朗。
由於高加索地區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歷史上成為該地區大國角逐的場所。
此外,高加索地區民族眾多,大約有50多個民族。
西部主要有阿迪蓋人、卡爾恰伊人、卡巴爾達人和奧塞梯人;東部主要有車臣人和印古什人,以及達吉斯坦的庫梅克人,阿瓦爾人和列茲金人,此外還分佈著其他一些人數較少的山地民族。
南高加索主要民族分佈為:北部是喬治亞人,南面是亞美尼亞人,東面是亞塞拜然人。
由於高加索地區地形分為平原、山區、高山區。由於山巒疊嶂、地勢複雜,許多民族雖近在咫尺,語言卻完全不通,民族關係複雜。
古羅馬作家普林尼在其《博物志》裡有一段有趣的記載,說羅馬人在高加索地區經商要透過80多名譯員來進行。
車臣共和國是俄羅斯聯邦北高加索聯邦管區下轄的一個自治共和國。人口約27萬。共和國地處於北高加索山區,西接印古什共和國和北奧塞梯共和國,西北與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接壤,東連達吉斯坦共和國,南部與喬治亞分享一條很長的邊界。
車臣共和國面積只有一萬多平方公里,但是戰略位置重要,是進出高加索的咽喉要道。
首府格羅茲尼。
蘇聯解體後的10年內,車臣共和國和俄羅斯軍隊進行了多次衝突,最終車臣非法武裝全軍覆沒。但小規模衝突時有發生。
高加索地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民族成分的複雜性,形成了車臣獨特的歷史地理風貌。
車臣人是高加索地區最古老的土著民。
在很長的歷史時期,車臣人在平原地區從事農業種植業,在山地放牧、養羊養馬等。但由於土地貧瘠,車臣人一般以畜牧業為主要經濟來源。
此外,在山民中還存在著奔襲式的“掠奪經濟“,即掠奪別的民族或者過往商人的牛羊財物。對崇尚自由、好戰的車臣人而言,掠奪他人財物並不為恥。
與此相對應,車臣人形成了某些自由村社制度。
車臣人的社會形式建立在血緣關係的基礎上,由各個大小家庭組成不同的泰普(相當於部落),實行長老制,依照習慣法行事、崇尚“血親復仇“,即如果某個家族的人被殺了,殺人者或者殺人者的家族裡必須有相應的人償命。
車臣人早期的社會組織形式與當地脆弱的經濟相適應,有利於在經濟發展低下的情況下保障個人的生存和發展。
長期氏族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以及十分落後的生產力培育了車臣人‘奔襲式’的謀生方式,造就了車臣人自由自在的和無拘束的散漫風氣。
艱苦的生存環境和遭受外來侵略的磨難鍛造了車臣人桀驁不馴、剽悍驍勇的民族性格“。
或許也正是因為這種性格,車臣人習慣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不願受制於人。,
有關車臣的最早記載是在7世紀初。
“車臣人“這一稱呼最早源自阿爾貢河邊的“大車臣“這一村莊的名稱,以後逐漸成為車臣民族的族稱。
車臣人自稱“納赫喬人“,即“平民百姓“的意思。
車臣人在13世紀遭受蒙古-韃靼人的侵襲,
14世紀末又遭到中亞帖木兒帝國軍隊的蹂躪。
直到15至16世紀金帳汗國解體後,車臣人才開始從山區向平原遷徙。
16至19世紀,***教開始傳入車臣。
在17至18世紀之交,車臣開始成為波斯、奧斯曼、俄羅斯三大帝國爭奪的物件,此後車臣經歷了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戰爭。
自15世紀奧斯曼帝國入侵開始,車臣人民在高加索山區不斷抵抗外來入侵。自從投向***的陣營,便緩和了與奧斯曼帝國的緊張關係,但卻與信奉基督教的喬治亞人及哥薩克人及信奉佛教的卡爾梅克人之間的衝突不斷升級。
18世紀末,葉卡捷琳娜二世發動第五次俄土戰爭,擊敗奧斯曼帝國,並控制克里米亞汗國,俄國的勢力擴張至北高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