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37章 長嶺山防線

崇禎三年七月十七日。

算在後世,這日曆上已步入八月,酷熱的夏日依舊無情。

這一天,北上的各級官員和將領,監軍張霖若等人,不畏烈日的炙烤,對杏山堡及其周邊進行了嚴密的巡查。

在溫越的建議下,所有人都意識到杏山北側的長嶺山具有戰略上的重要性。

因此,這座山嶺成為了他們巡視的重點區域。

長嶺山位於杏山堡西北方向,距離約十里,其西側延伸出去是一片連綿不斷的山脈,直至女兒河的南岸。

儘管長嶺山的海拔並不高,山勢也較為平坦。

但其山腳下的平原地帶卻有一條通往松山的重要道路。

山上植被稀疏,多為荒草和泥土覆蓋,山頂上還保留著一個廢棄的火路墩,曾是守軍瞭望的據點。

一條狹窄的小徑自山下的主幹道直通至墩臺。

當眾人攀登至長嶺山,無不汗流浹背。

即便如此,洪承疇依然保持著他的儒雅風度。

他站在火路墩旁,遠眺四周,深有感觸地說:“這裡的確是關鍵所在,若在此駐紮一支軍隊,便能實現南北呼應,有效阻止敵人的迂迴包圍,確保我們的安全。”

張霖若也表示贊同:“長嶺山北接松山堡,南聯杏山堡,掌控著松山與杏山之間的交通要道,其地理位置確實至關重要,在此建立一座堅固的營寨,實屬必要。”

他轉向山的東北腳,看到一條河流從群山中蜿蜒而出,眼中閃過一絲興奮:“這裡有水源,解決了駐軍的飲水問題,我們可以在這裡構築一座堅不可摧的城池和營寨!”

溫越也是站在山頂之上。

他的目光穿越了廣闊的原野,那裡有著連綿不斷的丘陵和平川。

他放眼望去,南方的杏山堡坐落在丘陵和平原之間。

而長嶺山則延伸出去大約五里的距離。

在那片平川之後,是一片連綿的山地,遮擋了他的視線,要不然他或許能看到東邊浩瀚的大海。

當溫越轉過身來,向西望去,只見連綿不絕的山脈巍峨聳立,溝壑縱橫,宛如黃土高原一般,充滿了歲月的滄桑。

眼前的這片土地,自古以來見證了多少歷史的風雲變幻?

溫越的心中湧動著激動的情感。

此刻,聽了張霖若的話,溫越道:“張監軍說得極是,我的想法也是如此,我們應在這裡建立一座堅固的營寨,由我青牙軍的輜重營士兵守衛,如果敵人膽敢進犯,必將讓他們付出沉重的代價,流盡他們的鮮血。”

而在攀登長嶺山並觀察四周地形之後。

溫越又有了新的戰略構想。

長嶺山的西北側地勢險峻,緊鄰著連綿的山脈和錯綜複雜的溝壑,除非身手敏捷之人,否則難以攀登,大規模的軍隊進攻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主要的防禦重點應該放在山的東北面和東南面。

這兩面的坡地較為平緩,甚至連馬匹都能直接衝上山。

特別是山的東北面靠近河流,這對於駐軍的飲水供應至關重要。

可以預見,如果清軍發起攻擊,他們必然會從這兩個方向發動大規模的進攻。

因此,溫越的設想是借鑑之前慎水河畔之戰。

挖掘戰壕,修建壁壘,並在其中佈置火炮和火槍,形成一道犬牙交錯的防線。

至於木柵和木寨,除非是在山頂的核心區域,否則並不需要。

溫越帶領著眾人審視地形:“這座山的東南和東北方向,都有山路可以直接通往山頂。因此,我們可以在這些道路上,以及地勢險要之處,逐層設定矮牆和壕溝。”

在他的構思中,長嶺山從東北到東南大約有四里的長度。

從山腰到山頂,至少需要建造多道矮牆。

這些牆不需要太高,只需達到戰士胸口的高度即可,以便火銃手能夠瞄準並射擊敵人。

同時,為了增強防禦力。

矮牆應該修築得更加堅固,足以抵擋大炮的轟擊。

至於壕溝,則應該挖掘得更深一些。

至少深達一丈,寬度也應為一丈。

這樣一來,矮牆實際上達到了四米的高度,相當於尋常屯堡城牆高度。

每一道矮牆之間的距離不宜過遠。

而且要順著山勢建造,使得後一道矮牆實際上比前一道更高。

這樣,牆後的射手可以輕易地瞄準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