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4章 科舉考試VS公務員考試

的兒子。

不僅僅是秦朝,其他朝代也同樣是這樣的情形。

各朝的皇帝忙著商議礦藏開採的相關事宜,普通老百姓忙著自己手頭上的活,各朝搶到世界地圖的古人紛紛開始下一步行動,至於各朝的小孩子們則是被家長監督著學習三字經。

學習影片剛一播放完,各朝的小太監就立馬把訊息告訴皇帝。

接到通知的各朝皇帝放下手頭的政事,紛紛來到大殿外觀看接下來的影片。

尤其是隋唐之前的朝代,對接下來播放的科舉制度影片格外感興趣。

至於原本就有科舉考試的朝代,除了想知道更加完善的科舉制度外,對後世的人才選拔制度也同樣感興趣。

在各個朝代皇帝的密切關注下,他們關心的影片終於如期而至。

【古代科舉考試分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六個等級,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

縣試為縣級考試,由知縣主持考試,一般每年舉行一次,在每年二月進行。

考前報考,需要親戚、鄰居、同學為你擔保,沒有汙點方可參加,可以理解為政審,透過考試後成為童生。

府試為市級考試,由知府主持考試,一般每年舉行一次,在每年四月進行,由透過縣試的童生參加,透過依舊稱為童生。

院試為省級考試,由各省學政主持,一般三年舉行兩次,由童生參試,透過的稱為秀才。

秀才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可以見官不跪、不服徭役、穿著青衫等。

秀才屬於鄉紳階層,在古代皇權不下鄉的時候,地方管理很大程度上是由這些人來管理基層百姓的。

鄉試在各省省城進行,各省主考官為皇帝欽派,每三年舉行一次,一般在八月舉行,所以稱為秋闈。

由秀才參試,透過者為舉人,舉人具備當官的基本條件,所以也叫舉人老爺。

但是由於當官的大部分都是進士出身,所以舉人在官員中地位較低,一般四品就到頂了,大多數是縣副職,政績好的升任知縣就差不多了。

會試在京城舉行,每三年一次,由各省舉人參試,一般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

由禮部主持,皇帝委任正副主考官,然後翰林學士充任同考官,透過會試的考生稱為貢士。

殿試由貢士參加,透過率基本為100%,除非作弊、作奸犯科等,一般是不淘汰的,殿試分三個檔次,即一二三甲。

一甲固定三人,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賜進士及第。

二甲和三甲人數差不多,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嬴政:六個等級,一級一級考上去,最後皇帝考察所有考生,這個制度挺好,朕可以借鑑一下,在大秦也搞一個科舉考試選拔人才。

他一眼就看出了科舉制度的合理之處,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一級一級,就跟當官似的,從最底層做起,一步一步往上升。

他的大秦施行的是郡縣制,倒是不用搞六級,可以試一試五級考試。

考生透過縣試成為童生,童生透過郡試成為秀才,秀才透過鄉試成為舉人,舉人透過會試成為貢士,最後貢士透過殿試成為進士。

經過層層選拔出來的進士,必定是大秦最優秀的人才,他也可以放心的讓這些進士治理大秦江山。

至於科舉考試的儒家經義,這個可不實用,對於大秦來說用處不大,他可不願意大秦的官員學習儒家那一套東西。

李世民:沒想到科舉制度到了後面的朝代已經發展這麼完善了,和大唐的科舉制度相差甚遠,只能依稀看到一點大唐科舉制度的影子。

不過他儘管感慨科舉制度已是物是人非,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