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有些無言,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心裡很不是滋味。
他之所以沒有同意皇上的意見,一是國庫確實沒多少銀子,二是希望皇上可以節儉,以免養成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
他拒絕皇上後,自然也看出了皇上的不高興。
但他並沒有當一回事,畢竟小孩子被拒絕了不開心也很正常。
但現在經過主播這麼一說,他這才恍然大悟,明白其中的關鍵。
君就是君,臣就是臣。
哪怕他再怎麼把皇上當成學生教導,也不能忘記了學生原本的身份。
既然如此,那就適當滿足皇上的要求,在嚴厲的同時也要和藹可親。
唯有如此,才能讓皇上感受到他的好,避免死後被清算。
張居正:陛下,還有不到兩個月時間就是元宵佳節了,到時候臣舉辦一個元宵燈會可好?
萬曆:張先生,這是真的嗎?太好了,朕到時候也要參加燈會。
看到小皇帝臉上燦爛的笑容,張居正好像有些明白了。
他以前對皇上太過嚴厲,以至於好久都沒有看到皇上如此開心的笑容。
“張居正讓萬曆生活節儉,但他本人卻生活奢侈,並且還收受賄賂。”
“史書記載張居正生活奢侈的,無不是來源於一次他回鄉的經歷。”
“張居正回鄉奔喪時,沿途官員給張居正製作了一個三十二人才能抬得動的大轎子。”
“轎子裡面不僅僅是可以坐,還可以睡,甚至還能上廁所,還有專門的僕人照料,沿途的茶水接待,就是皇帝也沒有這麼豪華。”
“由於古代道路太窄,轎子太大,所以為了讓轎子透過。”
“從北京到湖北江陵的沿途都大興土木、毀壞農田,修建了一條特別寬敞的道路。”
“每到一地一城,沿途官員都會早早等在道路旁,跪迎張居正,見識這頂三十二人抬的轎子。”
“張居正沿路的吃食也很講究,他獨愛雞舌羹,常常要取上百隻雞的舌頭,才能做出這一份菜。”
“後來這些傳入了萬曆皇帝耳中,張居正讓他節儉生活,但自己倒好,回個鄉就這麼大陣勢。”
“這種表裡不一的做法,令萬曆皇帝非常氣憤。”
之前還對張居正大加讚揚的各朝老百姓,此時此刻全都懵住了。
他們還以為張居正是一個好官,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不惜得罪權貴。
可現在聽到主播所說的,張居正生活奢靡,讓他們瞬間打破了對張居正的濾鏡。
乘坐三十二人抬的大轎子,吃一碗雞舌羹要殺上百隻雞。
這在大家看來,張居正的這種奢靡做法簡直就是大貪官。
這下子,各朝的老百姓對張居正的定位完全搞不懂了。
說他是好官吧,他又幹了貪官才幹的事。
可說他是壞官吧,他又頂住壓力推行改革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
此時此刻,大家對張居正的態度極為複雜,不知道該如何評判張居正。
張居正:三十二人抬轎子還沒有發生,我以後避開就是了,還有我最愛的雞舌羹以後也不吃了。
他在生活方面是奢侈了一點,可沒想到這居然會成為他死後被清算的原因之一。
既然如今已經知道這一點,那他以後會注意這方面的。
畢竟孰輕孰重,他還是非得清楚的。
“第二點,作為萬曆皇帝的帝師,張居正嚴厲得不近情理。”
“張居正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他是萬曆皇帝的老師,負責對萬曆皇帝的講課。”
“有時候,小萬曆朗誦文章的時候,個別字讀錯了,張居正就以老師的身份對小萬曆大聲呵斥,絲毫不顧忌太監宮女在場。”
“小萬曆被嚇了一跳,在心中形成了很深的陰影。”
“我們相信,張居正的呵斥是出於老師對學生的愛之深、責之切。”
“然而,張居正忘了他與萬曆皇帝的最根本的關係是君臣關係。”
“作為一名臣子,以這種口氣對一位帝王進行呵斥,是很犯忌的。”
司馬光:同樣都是帝師,還是你張居正厲害,都敢大聲呵斥皇帝。
他現在總算明白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為什麼會清算了。
往小了說,張居正教導皇帝比較嚴厲。
往大了說,張居正忘記了君臣之道,都忘了應該以什麼樣的姿態對待年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