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0章 貞觀之治

魏徵,為何要離間他們三兄弟。”

“魏徵卻神色自若地說,太子要是早聽我的,就不會有今天的殺身大禍了。”

“大臣們都為魏徵捏了一把汗,然而李世民卻很欣賞魏徵的率真,理解他的忠其所事。”

“不但不再追究舊怨,而且馬上重用魏徵。”

“感激於李世民的知遇之恩,魏徵從此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李世民聽取了魏徵的建議,兼聽則明,偏信則闇,於是貞觀年間形成了兼聽納諫的良好風氣。”

“除魏徵外,當時經常進諫的大臣還有王珪、戴胄、馬周、張玄素等人,以及他的妻子長孫皇后。”

“甚至在隋煬帝時以阿諛奉承、溜鬚拍馬而聞名的封德彝,也有多次進諫的記錄。”

“李世民在位二十多年,進諫的官員多達三十餘人。”

“其中,魏徵一人所諫前後二百餘事,達數十萬言,皆切中時弊,對於改進朝政,幫助唐李世民施行正確的決策起到巨大的作用。”

李世民:朕身為帝王,兼聽則明,偏信則闇,是非常有必要的。

他深刻的明白,帝王其實有慾望,是非常有可能危害國家的。

一個高高在上的帝王,要是不兼聽納諫,反而獨裁專斷,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那麼必然會影響朝廷的決策,很有可能會導致決策的失誤,嚴重的會讓國家處於危險的境地。

歷代那些聽不進諫言的帝王已經給了他深刻的教訓,因此他必須積極吸取這些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他非常感激魏徵的直言納諫,讓他能夠時刻審視自己,避免做出錯誤的決策。

他之所以重用魏徵,對魏徵那麼看重,積極採納魏徵的諫言。

全在於魏徵懂得治國理論,懂得歷史的經驗教訓,也瞭解社會的現狀。

這樣一個諫臣是站得高,看得遠的。

魏徵在治國方針方面的制定,在幫助他做一個英明君主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世民武裝奪取皇權兩個月後,這一天清晨,都城長安異常熱鬧,文武百官從四面八方湧向玄武門。”

“他們要來參加李世民親自主持的題為‘自古理政得失’的辯論,力圖找到一條實現天下大治的途徑。”

“然而辯論一開始,便出現了針鋒相對的兩派意見。”

“然而,如何讓百姓安定下來,進行大治呢?”

“李世民希望從歷史中尋找答案。”

“李世民不禁自問,為何曾經繁榮富強的大隋王朝,不到四十年就土崩瓦解?”

“他總結隋煬帝滅亡的三大原因:一是大興土木、廣治宮室,二是蒐羅美女、淫樂無度,三是東征西討、窮兵黷武。”

“李世民驚歎於那些在隋朝盛世中創造奇蹟的民眾,在隨後的戰亂中,爆發瞭如此巨大的威力,讓隋朝政權土崩瓦解。”

“這些讓他對國與民、君與民的關係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

封德彝:實現天下大治,要繼續實行高壓政策。

他作為山東士族的代表,自然要為他們這些士族發聲。

人心壞了,老百姓民心壞了,唯有實施高壓政策才行。

在隋末的動盪之中,他們山東士族是受打擊的物件。

現在他們好不容易站起來了,必須要反攻倒算。

魏徵:大亂之後民心思治,就像一個人渴久了,喝什麼都是甜的,餓久了吃什麼都香一樣。長期經過戰亂的百姓,他們希望能夠安定下來,過穩定的生活,過安定的日子。

他作為普通地主階級出身的官僚,代表著山東豪傑的利益。

他們是從瓦崗寨一路走過來的,也是反隋的一股力量,最瞭解山東河北地區老百姓的動向。

他深刻的明白,老百姓要的是安穩的日子。

“為了不重蹈隋朝覆轍,李世民和大臣們經常聚在一起,討論如何更好地治國。”

“在李世民眼裡,百姓如同水,君主如同船,君民一體,休慼與共。”

“當君主的,如果透過損害百姓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慾望,必然會引發政權的顛覆。”

“正是知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古訓,李世民反覆強調要以百姓之心為心,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

“在這種理念之下,李世民定下了撫民以靜的策略,形成了一整套以民為本的思想。”

“李世民將這些思想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