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雲川對大夏軍團所屬各部兵馬的大練兵,軍將的大輪訓很重視。 他麾下兵馬規模已經增長到了二十萬人。 這可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在和東南節度府開戰的時候,軍中就冒出了不少不好的苗頭。 這其中就包括軍紀逐漸鬆弛,軍中拉幫結派等問題。 在張雲川看來,這是不可避免的。 畢竟人多了,他又不可能時時刻刻地盯著。 人一上百,心思就各異了,更別說二十萬有思想的人了。 這手底下只有幾萬人的時候,那都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很容易掌握。 只要自己勤勉一下,縱使有人不聽話,也能及時處置。 可現在不一樣。 這麼龐大的軍隊分散駐防在各處。 這命令傳達下去,這有的軍將依仗著山高皇帝遠,還能否不折不扣的執行呢? 如何確保他們依然聽自己的命令。 如何有效的確保這二十萬大軍一如既往的軍紀嚴明。 如何確保這一支軍隊在擴充的同時,依然保持戰鬥力。 張雲川覺得這是對自己管理能力的一個考驗。 這一次大整編,就是打破各部兵馬內部的拉幫結派,防止形成山頭。 將大熊、曹順、董良辰、劉壯等一大批將領提拔起來。 讓他們脫離一線,防的就是他們執掌一軍太久,野心膨脹。 一線軍隊設立參將、參軍、校尉、監軍使、軍法官、軍需官等是為了分權。 這一次大整編之後又進行大練兵、大輪訓。 那是對整個大夏軍團戰鬥力、組織能力和指揮能力的一次大錘煉。 在張雲川看來。 他們以後要逐鹿天下,並不是兵馬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 他們如今一營兵馬一萬五千人,包括四千輔兵。 他們將是一個獨立的作戰單位,以後要執行獨立作戰任務的。 並不是他不想擴充更多人馬。 而是人馬多了,那就需要更多的後勤支援。 哪怕再增加一千戰兵,那就需要配備更多的輔兵和民夫。 這不僅僅會增加軍隊的後勤負擔,還會增加百姓的負擔。 一旦戰事持久,那就會導致更多的問題。 這看似人多了,可打起仗來,不一定能發揮出戰鬥力。 畢竟還需要分出更多的兵馬去護衛後勤,以確保糧秣穩定供應。 臃腫的重兵集團不是他想要的。 他需要的是一支能攻善守,機動靈活的作戰軍隊。 一萬五千餘人的小規模作戰軍隊,以後要面對的可能是數倍的敵人。 他們要想擊敗敵人,不僅僅要機動靈活。 更對他們的個人戰力和彼此的作戰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這長槍兵不僅僅是長槍兵,還得配備備刀和隨身攜帶的軍弩。 拿起長槍就是長槍兵,抽出備刀那就是刀盾兵,舉起軍弩就是弓兵。 如今的大練兵、大輪訓就是張雲川整軍的重要舉措之一。 他相信整軍後,他們大夏軍團的戰力將會提升至少一個層級。 張雲川親自視察軍將的輪訓。 用意自然是不言而喻。 他就是想透過這種方式,給曹順等負責的將領施加壓力。 讓他們知道,自己是很重視這事兒的,盯著這事兒的。 要他們不敢弄虛作假,不敢敷衍了事。 以確保這軍隊的整訓能夠達到自己的預期效果。 張雲川這位大帥雖然擔任了天下討逆兵馬大元帥。 可他僅僅是昭告天下,做給外人看的而已。 實際上他還是蜷縮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在抓緊時間經營和鞏固自己的地盤勢力。 現在大多數的庶務他都甩手交給了大帥府內閣參議們。 黎子君、王凌雲等內閣參議每人分管一攤子事兒。 他們每天的任務就是針對自己分內的事兒進行處理。 出了問題他們承擔責任。 至於重大事項則是內閣參議們一起開會。 商議解決方案,呈報張雲川這位大帥最終定奪。 張雲川雖然將不少事兒扔出去了,可依然忙得不可開交。 在視察了輪訓的軍將後,他又去巡視練兵情況、巡視農業生產等大小事務。 幾乎每天都在各處奔波。 在張雲川在忙碌的時候,林賢他們也沒閒著。 林賢這位宣教司司長特別忙碌。 因為他在忙著藉助江州之事,提升大帥府的威望。 田中傑、劉壯聯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定了江州動亂。 短時間內鎮壓了動亂,沒有讓動亂外溢蔓延。 大帥府這一次的行動,再一次向外界展示了他們的強大實力。 這展現了實力,那就得大力宣傳。 這不僅僅能震懾敵人,還能提振他們大帥府計程車氣。 林賢宣教司下屬的民報一連十天全版刊登了江州動亂內幕以及平定過程。 掀起了一波輿論攻勢。 面對這些欲要再次挑起戰爭,破壞他們穩定生活的叛徒。 剛穩定下來的百姓對此事深惡痛絕,都覺得打得好。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