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州節度府,天柱縣境內。 一支規模足足的三百輛大車組成的龐大商隊正沿著年久失修的官道向北挺進。 董良辰這位鎮山鏢局總鏢頭騎在馬背上,與商隊大掌櫃潘和並肩而行。 “沒有想到光州節度府這邊現在情況如此的糟糕。” 董良辰望著那乾涸的河流和大片大片荒蕪的土地,心情無比的沉重。 他同樣是光州節度府人氏。 前幾年為了逃避沉重的賦稅這才跑到東南節度府討飯。 好在運氣好,追隨瞭如今的大將軍。 可現在重新踏上故土。 自從廣江鎮出來後,一路向北。 越往北走,這入眼所及愈是荒涼蕭條。 沿途的幾個小村子除了一些老弱病殘還滯留在村內外,青壯早就跑光了。 大片的土地荒蕪不說,乾旱也影響著這一片土地的生機。 以往綠油油的大地,此刻卻死氣沉沉。 “聽說就三月份的時候下過幾場雨。” 潘和嘆氣道:“自打那以後,這老天爺就沒有落下一滴雨。” “很多的河溝都幹了。” “別說灌溉莊稼了,現在很多村子人都沒水吃了。” 潘和指著遠處道:“你看那邊的土地都曬得龜裂了。” “這天柱縣境內的情況還好一些,再向北的東揚縣境內的情況更不好。” “天災人禍,這百姓都逃得七七八八的了,可以說十室九空啊。” “這些百姓要麼逃到了東南節度府,要麼落草為寇了。” “官府為了避免百姓造反,大量的徵召青壯從軍。” “這從軍後至少可以混一個半飽。” 潘和解釋說:“要不是官府不斷地擴充軍隊的話,現在光州節度府怕是遍地都是賊人......” 看到自己曾經生活的故土變成這番模樣。 董良辰也不知道到底是該怪老天爺,還是該怪節度使宋戰不懂得經營地方。 他轉念一想。 倘若是將自己放在節度使宋戰的位子上。 未必就比他做的好。 這幾年光州節度府是連年的旱災,糧食的收成受到了極大影響。 可偏偏外部的敵人又虎視眈眈。 他覺得節度使宋戰也難。 董良辰和潘和有一搭沒一搭的聊。 他們的車隊時不時遇到許多衣不蔽體的百姓跪在路旁祈求給一些糧食活命。 董良辰這位鎮山鏢局的總鏢頭也於心不忍。 他下令將幾輛糧車內的糧食拿出來沿途分發給了那些奄奄一息的百姓,對他們進行救助。 面對董良辰的善意,大掌櫃潘和卻覺得這是杯水車薪。 這位董大人能救十人,百人。 可是他救得了整個光州節度府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百姓嗎? 只是董良辰的身份不一般。 他作為商隊的大掌櫃不便說什麼罷了。 兩天後,他們的車隊進入到了東揚縣境內。 相對於天柱縣境內而言,東揚縣境內的情況卻是愈發的糟糕。 他們一路上沒有遇到多少乞討的活人。 反而是在路旁見到了不少倒閉在路旁的屍骨。 有的已經變成了一堆白骨。 還有的則是剛死不久,在這樣的太陽暴曬下,散發著陣陣地惡臭,吸引了大量的蚊蟲,令人作嘔。 面對此情此景,商隊內的夥計、馬伕和鏢師們也都心情變得沉重了起來。 相對於他們在江南的有吃有喝的安穩日子而言。 這光州節度府一片荒涼蕭條,十室九空,彷彿是經歷了一場浩劫一般。 他們已經能夠想象到,生活在這一片土地上的百姓的日子那是何等的艱難。 董良辰沿途遇到的屍骨,他還是儘量的派人將其就地掩埋掉了。 這倒不是他董良辰慈悲心腸。 而是這些腐爛的屍骨就在他們的必經之路上。 倘若是他們不處理的話,他們的車隊只能碾壓而過。 特別是他身為一名親衛軍的監軍使,自然知曉大量屍骨不盡快掩埋的話,萬一生出了什麼疫病,那就不好了。 董良辰他們幾乎是走走停停,所以這行進的速度則是放緩了許多。 晌午,烈日當空。 董良辰他們終於尋覓到了一處樹林。 龐大的車隊停靠在了官道上,已經熱的渾身直冒汗的眾人在暴曬得枯黃的樹林裡歇腳。 “大人!” 馬蹄聲響起,幾名鎮山鏢局的探子策馬而來。 “大人,有情況!” 一名鏢局的探子指了指遠處。 只見在遠處的光禿禿的土坡上,一名騎著馬的男人正在朝著他們這邊觀望。 董良辰站起身,神情頓時變得凝重了起來。 董良辰問:“這人跟了我們多久了?” “我們才發現不久。” 一名鏢局探子回答。 “他可能是山賊的眼線!” 董良辰當即下令道:“去將他給我抓回來,我要審問!” “是!” 鏢局的探子們再次翻身上馬。 在捲起的大片泥塵中,他們朝著遠處的男人包抄了上去。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