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州節度府局勢的急劇惡化,這讓張雲川也不得不採取應對的措施。 要知道,光州節度府與他們就一江之隔,距離很近。 光州節度府的任何變化,都會對他們這邊產生影響。 不說別的。 光州節度府常年征戰,不好好地經營地方。 搞得地方百姓困頓不堪,流民遍地。 以至於大量的流民逃到東南節度府,不僅僅加劇了東南節度府地方秩序的惡化,也讓山賊流寇蜂起。 正是因為東南節度府應對不利,這才有了張雲川他自己崛起的機會。 現在鄰居家四處起火,搞不好這火就會燒到他們家裡來。 唇亡齒寒,張雲川可不敢有絲毫的大意。 “將內閣參議、政事閣的黎大人、驍騎軍都督梁大虎、親衛軍都督曹順叫來,我們一起商討一下應對之策。” 他們現在地盤大了,管著的兵馬人口眾多。 任何一個決策的失誤,都有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 船小的話,很容易調頭。 可船大了,一旦選定了方向就不容易調頭。 他對自己有幾斤幾兩是很清楚的。 所以現在大多數的時候,他都是集中眾人的才智,為他出謀劃策。 他需要做的就是權衡利弊後,做出一個相對最優的選擇。 畢竟一個人要是錯誤的決策做的多了,就會讓下邊的人不滿意。 下邊的人不滿意,那也就逐漸對你失去信任。 你做出的新的一些決定或者命令,人家也會對其正確性產生質疑。 一旦下邊的人對上面的命令產生質疑,那執行起來肯定也會大打折扣。 長此以往,這就會極大地削弱他這位鎮南大將軍的權威性。 為此,張雲川現在很少輕而易舉地做出一些決定。 他做很多事兒,都是徵詢多方面的意見,深思熟慮後再決定,而不是像以往那般隨意了。 軍務總管王凌雲領命而去。 沒有過多久,在家的內閣的參議李廷、劉玉泉、田中傑以及長史黎子君、驍騎軍都督梁大虎、親衛軍都督曹順趕到了議事廳。 他們這些人都是鎮南大將軍的絕對高層,如今辦公衙門都在寧陽城內。 “諸位,廢話我就不多說了,我們直接說正事兒。” 待眾人落座後,張雲川直接切入了正題。 “方才軍情司、左騎軍、陳州方面都向咱們大將軍府呈遞了事關光州方面局勢變化的緊急情況報告。” 得知是光州節度府方面的事兒,眾人都是豎起耳朵,認真傾聽起來。 “軍情司、左騎軍和陳州方面上報的事兒差不多。” 張雲川對眾人道:“那就是光州節度府下轄的平昌府發生了動亂。” “平昌府的知府、鎮守使以及下轄的柳河縣、天柱縣、東揚縣等地都向朝廷倒戈了。” “他們正在大肆地抓捕清洗光州節度使宋戰的親信和追隨者,這幾個地方現在一片混亂。” “除此之外,駐防永城的光州軍羅大林所部也倒戈向了朝廷,封鎖了官道,切斷了永城到平城的訊息。” 聽到光州節度府發生的動亂後,眾人都是吃了一驚。 要知道,平昌府與他們僅僅一江之隔。 現在平昌府一動亂,對他們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黎子君當即擔心地詢問:“我們鎮山鏢局、富貴商行的人可在那邊呢,不知道他們現在的情形如何?” “黎大人不必擔心。” 張雲川笑了笑說:“在得知光州平昌府發生動亂,亂兵襲擊我們商隊和百姓後,左騎軍都督周熊已經採取了果斷措施。” “現在我們左騎軍的兩萬五千多兵馬已經揮師過江,去接應保護我們的鏢局和商隊了。” 在得知大熊率領的左騎軍已經渡江北上,梁大虎等人倒是很興奮。 可是黎子君等人卻是皺起了眉頭。 黎子君當即道:“大將軍,左騎軍渡江接應商隊和鏢局的人可以,我覺得接了人之後,當撤軍回來,不要攪和進去。” “為何?” 張雲川看向了黎子君。 黎子君道:“大將軍,現在光州節度府已經成為了各方角力的戰場。” “朝廷、秦州節度府、遼州節度府還有光州節度府當地的一些勢力互相攻伐廝殺。” “這麼多的勢力在光州節度府爭奪,其中兇險萬分。” “我們鎮南大將軍府雖然現在佔據了這麼大的地方,可畢竟根基不穩。” “我們的軍隊要是貿然地摻和進去,捲入這一場混戰,極有可能會拖垮我們的。” 他們鎮南大將軍府所屬的各府縣也剛從戰爭中脫身出來,百廢俱興。 雖然現在一片欣欣向榮,可百姓的生活依然困頓。 他們現在貿然出兵捲入戰事,不僅僅需要耗費大量的錢糧,還得投入大量的兵力進去。 這對於他們這個新生的勢力而言,他們的身子骨還很脆弱,貿然參戰是不明智的。 畢竟無論是秦州節度府還是朝廷,比他們都強不少。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