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底。 張雲川攜軍務部總參軍王凌雲、左軍將軍大熊、從四品監軍使龐彪一行人渡江北上。 他們一路走走停停。 張雲川他們在視察了柳河縣、東揚縣後,抵達了永城前線。 這永城是他們鎮南大將軍府所屬軍隊控制的最北端的一座重鎮。 原左騎軍副將董良辰早就得到了訊息,急匆匆地親自率麾下的一眾將領出十里相迎。 見到張雲川一行人後,董良辰他們單膝跪地行大禮,聲音洪亮。 “董良辰,恭迎大將軍!” “拜見大將軍!” 張雲川翻身下馬,將董良辰他們一一攙扶了起來。 張雲川打量著渾身都是泥土的董良辰他們,很是詫異。 他好奇地問:“我說董兄弟,你們這怎麼滿身的泥土呀?” 董良辰回答道:“不瞞大將軍,我們永城前線的將士正在忙著修築軍寨呢。” “這多一個人,多一份力。” “我們這些領兵的,都親自和將士們一起挖土挑擔。” 董良辰不好意思地說:“得知大將軍來了,我這衣衫都來不及換,就趕過來了。” 張雲川他們這一次北上,並沒有大張旗鼓。 所以董良辰這位駐防前線的將領是在半個時辰前才知曉大將軍來了。 “能夠和將士們同甘共苦,不錯,不錯!” 張雲川聽了董良辰的話後,拍了拍他的肩膀,當場對他進行了表揚。 董良辰撓了撓頭:“大將軍謬讚了,這都是我們應該做的。” 他轉頭對總參軍王凌雲等人道:“我們大夏軍團的將士就是應該如此!” “不僅僅要搞好與百姓的關係,這將領和軍士的關係,同樣要搞好。” “只有上下一心,同甘共苦,我們才能打勝仗嘛!” 張雲川對自己的親衛李大寶吩咐道:“我看可以樹立一個典型。” “你回頭讓人寫一份文書,就寫董兄弟他們和將士同甘共苦,一起修築軍寨的事蹟,發到民報上去,以號召全軍將士學習。” “是!” 李大寶忙答應了下來。 董良辰則是忙擺手:“大將軍,這怎麼使得,我只是一起幫忙挖土挑擔子而已......” 張雲川笑著道:“這能夠一起挖土挑擔子,已經不容易了。” “咱們現在的不少將領吶,身居高位,就已經變成了高高在上的官老爺了。” “這吃的是小灶,住的是豪宅,出行那是前呼後擁,有人鳴鑼開道。” “這軍中的軍士想要見咱們的將領一面都不容易。” “這將不識兵,兵不識將,這要是到了戰場上,那可是要吃敗仗的。” “你能夠親自和軍士們一起同甘共苦,必須要大書特書,要全軍將士向你學習。” 董良辰沒有想到這麼一點事兒,大將軍竟然要滿世界的宣揚表彰。 還號召學習。 這讓他內心感動的同時,又覺得有些太過於張揚了,讓他頗有幾分不習慣。 張雲川又對王凌雲道:“你們軍務部回頭派人到各營去走訪糾正一番。” “我們大夏軍團一定要軍紀嚴明,作風優良,唯有如此,才能一直打勝仗嘛。” 王凌雲忙答應下來:“我回頭就派人去各營整頓不良風氣。” “嗯。” 張雲川臨時交代了一番後,這才在董良辰等人的陪同下,朝著永城而去。 他們還沒靠近永城,遠遠地就看到了永城外圍的防禦工事。 永城外圍已經變成了深溝高壘,林立的軍寨透著一股肅殺之氣。 董良辰指了指遠處林立的軍寨,主動介紹了起來。 “大將軍,我們在永城外圍已經挖掘了二十五條壕溝,修築了十三個串聯在一起的軍寨。” “這各個軍寨均有堅固的通道相連線,彼此可以互相增援。” “其中儲存了大量的箭矢、糧秣等物資。” “縱使大量的敵人來襲,我們僅僅永城一線,堅持個一年半載不成問題。” 張雲川聽了董良辰的一番介紹後,微微點頭。 張雲川好奇地問:“你為何突發奇想,在永城深溝高壘,建立這麼多的軍寨?” 董良辰回答:“我們東南這幾年都在打仗,民生凋敝,需要休養生息。” “大將軍您也一直在強調,要我們不要輕易介入光州的戰事,避免將大將軍府拖入戰爭的泥沼。” “可光州節度府的局面很複雜。” “這原先有節度使宋戰的兵馬在前邊頂著,我們只需要負責供應糧草軍械足矣。” “可是這宋戰口頭上說要聽咱們的,可實際上卻是我行我素。” “他如今內外交困,還冒險出擊,著實是讓人難以理解。” “我擔心他是故意想將我們拖入戰事,以為他們擋刀。” “我覺得這宋戰靠不住,還是自己多長几個心眼才行。” “為此我決定在這裡修築軍寨,擺出一副防禦的姿態。” “這萬一宋戰在前邊擋不住,那我們將直面秦州、遼州和朝廷禁衛軍。”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