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陽府,寧陽城。 城頭的左騎軍旗幟迎風飄揚,這座飽受戰火摧殘的城市迎來了新生。 寧陽府府衙大堂內,鎮南大將軍張雲川身穿著常服,正體態輕鬆地地坐在椅子上。 鎮南大將軍府長史黎子君坐在他的旁邊,正與張雲川在輕鬆地交談著。 “黎大人,我們現在已經實際控制了臨川府、東山府、陳州、寧陽府和海州。” “這些地方那可都是富裕的好地方,只要咱們好好經營幾年,那就有源源不斷的錢糧和兵員。” 張雲川現在財大氣粗,已經成為了東南最大的一個軍頭。 可是他佔領的地盤雖然很大,可實際上除了陳州和海州的情況好一些外。 寧陽府、東山府和臨川府在過去的一年裡,屢遭戰亂。 特別是復州軍大肆的搜刮了一番,搞得生靈塗炭。 張雲川接手的完全就是一個爛攤子,在短時間內拿不到任何收益,反而是要往裡邊投銀子,撥糧食去賑濟百姓。 “現在臨川府、寧陽府和東山府百廢待興,百姓嗷嗷待乳。” “在這個時候,千萬不要吝惜銀子和糧食,我們要將目光放得長遠一些。” 張雲川對黎子君說:“現在只要我們大力投入,短時間內雖然會讓我們的日子過得緊張,可不會持續太長的。” “可我們勒緊褲腰帶,只要撐過了這一段時間,那日子就會越來越好的。” “百姓的心裡是有一杆秤的,誰對他們好,那他們的心裡明白著呢。” “如今他們流離失所,正是需要救助的時候,我們一定要不惜一切代價,讓地方恢復秩序,” 黎子君很是贊同張雲川的這個意見。 黎子君當即欣慰地捧了張雲川一句:“這些地方的百姓能遇到大將軍,實在是他們的幸事啊。” 張雲川擺擺手說:“黎大人,你就不要誇讚我了,我有幾斤幾兩,我心裡還是清楚的。” “我這麼做,可不完全是為了百姓,我也能得到好處嘛。” “這治下的百姓生活富足了,那他們也才會擁護和支援我,這個道理我還是懂的。” “大將軍深謀遠慮,乃是明主,我黎子君能與大將軍結識,當真是三生有幸吶。” “黎大人,你再這樣可著勁的誇讚我,那咱們這天就聊不下去了。” “...哈哈哈!” 面對黎子君的恭維,張雲川雖然嘴上謙虛,可心裡還是很受用的。 兩人簡單的交換了一下意見後,張雲川很快就將話題扯到了鎮南大將軍府的機構設定上了。 “黎大人,現在我們有了這麼大的地盤,手底下這麼多的府縣。” “先前我們一直忙著打仗,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管地方,這具體的如何管理地方,都是地方上的知府和知州自己做主。” “這每個地方的具體舉措不一樣,治理的情況也不盡相同。” “富裕的地方很富裕,窮的地方依然很窮。” 張雲川對黎子君說:“這有的地方做事太過於激進,也有的地方做事慢吞吞的,沒有一個具體的章程。” “我覺得這不是長久之計。” 黎子君也微微點頭,這都是他們左騎軍控制地區的現實問題。 海州以鹽為主業,王凌雲暫時擔任海州知州,有了鹽這一筆賺錢的生意,所以發展的很好。 可是陳州以及其他地方沒有無本萬利的生意,所以這很多事情推動起來很難,說到底還是缺銀子。 在張雲川看來,要解決這個問題,那必須從上層解決。 要在各州府之上,成立一個專門的機構協調處理這些事情,以避免各州府各自為政。 先前張雲川忙著打仗,手底下的人都分派到州府去任職了,讓他們自己摸著石頭過河。 可現在不一樣了,這麼大的地盤,再各自為政就不適合了。 他們急需成立一個統一的上層機構,去統一制定各項政策,協調地方事務。 “我準備在我們鎮南大將軍府下,設立政事閣。” 張雲川也沒藏著掖著,直接對黎子君說出了自己內心裡的想法。 “政事閣?” “對。” 張雲川解釋說:“這政事閣算是我鎮南大將軍府處理地方事務的一個衙門。” “以後我們左騎軍所屬的各州府的大小事務,都歸屬政事閣管轄。” 張雲川徵詢黎子君的意見:“黎大人,你覺得如何?” 黎子君意識到,這是自家大將軍想要撇開東南節度府,自己另起爐灶了。 現在無論是海州還是陳州的知州,這些文官名義上都是東南節度府任命的。 而東南節度府又名義上是朝廷的下屬機構,所以這一切都是正統,有大義的名分。 可現在自家大將軍要在鎮南大將軍府下設立政事閣,以後控制區內的這些府縣都聽這裡的,等於架空了東南節度府。 “...可行倒是可行,只是在我大周,沒有這個先例,我擔心朝廷那邊從中阻隔。”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