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節度府,陳州。 北安城外的一個集鎮,新修建的一個書院內,數十名孩童正在院內追逐嬉鬧著。 一名面容有些猙獰的教習看了看桌旁的沙漏後,站起身,伸手拉了一下鈴鐺。 “叮鈴鈴——” 鈴鐺發出了清脆的碰撞聲,那些玩鬧的孩童們聽到鈴鐺聲後,戀戀不捨地離開了院子,回到了寬敞明亮的屋內。 屋內擺放著一張張嶄新的課桌,孩童們各自尋找自己的位子坐下了。 面容有些猙獰的教習手裡捧著書籍走進了屋內,方才還嗡嗡聲的屋內頓時一片安靜。 “向教習行禮!” 只聽得一名年齡稍大一些的孩童喊了一聲。 孩童們都紛紛站起身,躬身向站在講臺上的教習行禮。 “學生拜見李教習——” 孩童們的聲音整齊劃一,充滿著活力和稚氣。 李教習也放下了手裡的書籍,對著這些孩童們鞠了一躬。 在向這些孩童們還禮後,李教習這才對眾人微微一笑:“諸位學子請坐。” “多謝李教習。” 孩童們道謝後,這才彎腰落座。 他們最大的不過十一二歲,最小的也才五六歲。 可他們一個個正襟危坐,雙手放在課桌上,看起來格外地乖巧。 這些孩童都是這個集鎮上的。 以往他們吃不飽穿不暖,還得幫著家裡幹活兒,壓根就沒有識文斷字的機會。 在這個集鎮內,只有那些鄉紳和財主的孩子才有機會去私塾讀書。 可是現在左騎軍佔領陳州後,知州趙立斌遵從張雲川的吩咐,逐步地在陳州籌建學堂。 這些初級學堂的目標就是將那些適齡孩童都送入學堂中,讓他們識文斷字。 凡是進入學堂的孩童,不僅僅吃喝不用給銀子,每年還給發放幾套換洗的衣衫。 而且只要學的好,那以後就能繼續升任高階學堂,再進入海州的海州書院或者黑旗書院。 凡是能夠從這些地方完成學業的,出來至少都是一個書吏的出身,可以在衙門或者左騎軍當差。 不僅僅到時候每月有三四兩銀子的收入,最重要的是官府的身份,可以光耀門楣。 要是努力一番,能夠擔任一官半職,那一家人就能告別農家的身份了。 對於大多數一輩子和莊稼打交道的百姓而言。 這可是一個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兒。 以往他們沒有這樣的機會,如今有了機會,大多數的百姓都願意將自家孩童送入學堂去讀書的。 只有一些目光短淺的人覺得家裡活兒多,覺得孩童留在家裡能幫忙幹活兒,不願意送去。 陳州知州趙立斌雖然不斷派人去勸說,可也無濟於事。 面對這樣的情況,趙立斌不得不採取較為強硬的措施,下達了一道強制的命令。 凡是適齡孩童沒有送去學堂讀書的,家人要多徵收一成的稅賦。 在這樣的懲罰性措施下,陳州境內讓孩童進入各級學堂讀書的事兒這才得以徹底地落實。 “今日我們學習三個生字。” 教習見到孩童們都乖乖地做好了,他拿起了木炭,在木板上刷刷地寫了三個大字。 “左騎軍。” 教習寫完後,轉頭詢問孩童們:“你們誰認識這三個字嗎?” 孩童們都是搖了搖頭。 “那你們跟著我念。” “第一個字念“左”。” “左。” “對,左。” “第二個字年騎。” “第三個字年軍。” 教習望著孩童們,笑吟吟地說:“這三個字連起來,就是左騎軍。” 孩童們望著木板上那用木炭寫的左騎軍三個字,都是眼睛裡亮晶晶的。 左騎軍三個字他們早已經耳熟能詳了。 要不是左騎軍的張大將軍的話,他們也沒有辦法放下農活兒,坐在這裡讀書,也沒辦法領取到免費的食物和乾淨的新衣裳。 他們的父母耳提面命,一直讓他們記住張大將軍的好,記住左騎軍的好呢。 只是他們沒有想到今日學習的三個字就是左騎軍,所以他們格外的認真。 “來,你們跟著念。” 在教習的帶領下,孩童們用稚嫩的聲音,足足的唸了二十多遍後,這才停了下來。 在熟悉了這三個字後,教習則是耐心地開始一筆一劃地教他們寫。 當教習在這裡認真地教授這些孩童們的時候,一輛頗為普通的馬車緩緩地停靠在了學堂的門口。 正在自己的書案前讀著陳州日報的總教習也發現了停靠著門口的馬車。 他見到馬車周圍有不少披堅執銳的軍士護衛,他忙放下了手裡的陳州日報,邁步迎了出去。 在得知來人竟然是蘇玉寧的時候,這總教習更是驚愕不已。 總教習就是這個集鎮出身的,在這裡,他識文斷字,還算是一個人人物。 否則的話,他也不可能被聘任為學堂的總教習。 可在他的眼裡,蘇玉寧可是了不得大人物。 蘇玉寧的突然造訪,讓他有些受寵若驚,不知道這位蘇姑娘怎麼突然到他們這裡來了。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