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4章 造紙還是一個技術活

彎著腰,兩隻手一動也不敢動的端著那個抄紙器,兩眼緊緊的盯著篩網裡面的漿液,同時兩眼不停的掃視著抄紙器裡面兩側木頭框架。 大概十分鐘過去了之後,我才從慢慢滲漏的漿液表面看到了我在框架兩邊標註的記號。這個時候,我趕緊端著抄紙器儘量保持一個平面搖晃著,讓此刻還存留在抄紙器裡面的紙漿儘量的均勻平攤。 這一步,除了耗費體力和腰之外,也最考驗技術。稍微不注意,就很容易造成紙張的厚薄不一。 如果收網時間太快了,那麼形成的紙張就會太厚,反之就會太薄了。所以,我才事先就在抄紙器兩邊木頭框架上面提前做了標記。 除了不同紙張厚薄的問題,還有就是同一張紙厚度不均勻更加難以控制和關鍵。 試想一下,一般人不會注意到兩張紙的厚薄有什麼不同,只要別相差太大了。但是,同一張紙的厚薄不一就會很容易被發現。 美觀其實還是其次的,一張紙厚薄不一的話,用起來也會很不方便!這就是我在最後的時候,還要端著抄紙器輕輕的晃動一下的原因所在了。 從抄紙器裡剛剛撈出來或者說剛剛從紙漿成為紙張的還是溼紙,只是半成品。下一步是進行壓榨,也就是把剛剛撈出來的溼紙透過壓榨的方式,儘量的壓榨出溼紙裡面的水分。 撈出來的溼紙,都是直接摞在一起的。就那小半鍋的漿液,撈出來的溼紙摞在一起差不多到我腰部那麼高了。 雖然都還是溼漉漉的,但也不用擔心它們會黏連到一起。因為,在抄紙成功的那一刻,組成紙張的纖維就已經自動形成了一個個獨立的組織。 關於這一點,我在第一次見到造紙的這個過程時,也是非常的擔心,然後看到結果之後,就是感到特別的驚訝! 接下來,就是到了壓榨的程式了,也是一個體力活,但也更是一個技術活。 因為壓榨的話,需要比較大的力量。但是,這個事情我之前就已經想到了,所以提前製作好了工具。 我製作的壓榨工具很簡單,首先是把那一摞溼紙分開兩摞,分別放進一個早早就洗乾淨的柳筐裡面,然後在溼紙的最上面鋪滿同樣洗乾淨的楓樹葉子。接著,在楓樹葉子上面再放上一個大石塊。 隨著大石塊的壓上,柳筐四周尤其是柳筐的底下就開始水流成河。我基本上就可以站在邊上看著,而不需要繼續賣大力了。不過,我為了加快壓著的節奏,我直接盤腿坐在了那塊大石塊上面。 十幾分鍾後,我注意到柳筐裡不再有水分流出。然後,就又按照同樣的步驟,把另外一個柳筐裡面的溼紙也壓榨乾了水分。 到了這一步,造紙的工序基本上也就算是完成了,當然,還有最後一步就是把這些溼紙晾乾。 造紙的工序說起來,就這麼簡簡單單的幾個流程,但從早上開始煮料,到後來的打料、抄紙,再到這會天色都已經黑了不知道多久,中間除了匆匆忙忙的吃個簡單的午餐之外,忙的連晚餐都還沒顧得上。 不過,也只有到這個時候,我才真正的放心下來。在悠閒島上,其實也是我人生第一次造紙已經可以宣告成功了。 本來最後一步晾乾,我的計劃是準備把紙張一張一張的分開之後單獨進行晾乾。按照這個方案的話,基本上一個晚上就可以完全晾乾了。 但是,可能是剛剛壓榨過程太給力了,我連著試了幾次,這些壓榨過的紙張竟然分不開。幸好,我知道晾乾之後,它們自然就能分開,否則我就該痛哭一場了。 原本計劃中,把這些壓榨過的紙張一張一張分開,然後就晾曬到樹屋的二樓室內去。那樣,即使不把紙張壓著也不擔心會飛走。 現在既然沒辦法一張一張的分開來了,我也就直接把兩筐裝滿了壓榨過的溼紙的柳筐放在樹屋一樓幾個灶臺的中間位置。畢竟,這裡的溫度要比其他地方高那麼一點點。為了防止半夜最上面的紙張晾乾了被風吹跑,我往兩個柳筐上面都放了一塊小石頭壓著。 2016年元月22日早上,我跟往常一個時間段醒了過來。但是,我確實連手指頭都不想動彈一下。 來到悠閒島上之後,我第一次同意自己賴床了。 中午時分,儘管身體依舊還是感覺十分疲憊,但不論是睡不著的腦子還是餓的咕咕叫的肚子,都不再同意繼續賴床。 我下到樓下簡單的洗漱之後,從一個陶罐裡掏出一把紅薯幹。然後,就邊吃邊去看那兩筐溼紙的情況。 我伸出手在筐裡面的紙上面感受了一下,雖然已經經過了一個夜晚加半天,但柳筐裡面的紙張還是明顯的感覺到很潮溼。 我看了看樹屋外面白的晃眼的太陽,還是決定把兩個柳筐給搬去樹屋外面。 把第二筐也搬到了樹屋外面後,我突然手賤的試著去分開了一下那些壓榨到一起的紙張。結果,紙張輕鬆的被我分開了。 那一刻,我真的整個人都是懵的!然後,一個聲音從我腦海裡響起:把剩下的所有紙張都分開!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