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日,我開始往磚窯裡面搬運磚塊。 燒磚,其實也不能算是一件太複雜和難度很高的活,尤其是對於已經燒過陶器還有木炭的我來說,技術難度不算太高。對我而言,燒磚,最難的依舊是對體力方面的要求。 就比如現在的搬磚裝窯及最後的搬磚出窯肯定是最消耗體力的,但中間的燒火、看火雖然不需要怎麼動,但因為不能隨便離開,消耗的體力精力也不算小的。所以,燒磚的每一個步驟,都是要耗費我大量的體力和時間。這也就是我為什麼前兩天沒有立即投入到燒窯,而是要讓自己稍微的放鬆兩天的原因。 同樣的,對搬磚裝窯的工作,我也沒有把自己逼的過於緊張,而是分成幾個步驟來。首先是趁著早上和下午太陽沒那麼猛烈的時候,把磚塊用柳筐一擔一擔的挑到磚窯裡面或者磚窯橫向通道的門口附近。然後,在上午和下午太陽比較大的時候,就鑽進磚窯裡面把之前搬過來的磚按照一定的規則和順序擺放。 我準備在磚窯裡面把要燒製的磚瓦,繞著磚窯的大肚子擺放成幾個圈圈的牆體。每一堵牆,最底下一層豎著擺放兩塊磚依次排列。然後第二層則是在第一層的兩塊磚的上面,橫著放兩塊磚,但是並不是兩塊磚挨著,而是中間留出一塊磚的位置空著。 第三層、第四層的擺放規則跟第二層一樣,中間一塊磚的位置留出來用於裝木炭,到了第五層又是豎著擺放兩塊磚。接著是第六層到第十層,擺放跟第一層到第五層一樣。 到快要接近窯頂的時候,在這一個迴圈的小五層的第五層全部都擺放瓦塊。這樣一來,就能最大程度的保證所有的磚瓦都能相對均勻的被火煉製,同時也保證了瓦片不會被磚塊給壓壞。 我是從最靠近磚窯四周的牆壁邊開始擺放第一個圈,然後接著在圈裡面擺放第二個圈,接著又在第二個圈裡面擺放第三個圈,以此類推,總歸擺放了六個圈。當然,為了確保燒製的時候,那些木炭都能得到充分的燃燒,每一個圈其實都不是完整的,每隔一段,我就會特意斷開幾塊磚。同時,為了保證磚牆的穩固性,每一圈留的空檔位置都各不相同。 就這樣,我一個人慢慢的挑磚,然後搬磚,再接著又一塊磚一塊磚的按照相應的規則和順序在窯裡面擺放。有的時候,都擺放了一條過去了,結果發現順序和擺放的橫豎錯了,又或者是該預留的空隙給忘記了,反正一天下來,總有那麼幾次需要重新返工的。 不過,我並不著急,因為我現在最富有的除了時間還是時間。 一開始我是從磚窯的橫向通道進入磚窯,相對來說,搬磚和擺放磚塊都還算是比較方便。等到後來擺放的磚塊已經高出了那條通道,我就只能是從上面窯口進入磚窯了。 這個時候,新的問題就來了。因為上面的窯口距離窯裡面已經擺放的磚塊還有一些距離,大概有兩米多的高度。如果每一次搬幾塊磚進去就上下一次,會非常的麻煩不說,效率也非常的低下。直接從窯口往下面扔,又擔心把磚塊摔壞,更別說脆弱程度更甚的瓦片了。 後來,我想到的辦法就是用柳筐把磚塊瓦片挑到窯口之後,我再用一根繩子把裝著磚塊瓦片的柳筐吊著慢慢的放到窯裡面去。然後,我再透過梯子下到窯裡面。就這樣,每次一個上下就是擺放好兩個柳筐的磚塊。 適應了這種新的方式之後,發現這種模式比之前的工作方式效率更高。原因是,這樣操作模式反而不用另外安排專門的休息時間,在窯裡面擺放磚塊的時候以及挑著空的柳筐去挑磚的途中,就相當於是休息和恢復體力了。 2016年6月15日這天上午,經過差不多半個月的連續高強度勞動,我終於把之前製作好的所有磚坯、瓦坯全都放進磚窯裡面擺放好了。 擺放磚瓦的工作結束了之後,我粗略的計算了一下,如果是按照第一層、第五層的方式擺放,六個圈相加在一起,每一層總共大概是可以擺放600多塊磚,按照其他三層的方式擺放,六個圈相加在每一層則是大概可以擺放400左右塊磚。 我總共是在磚窯裡面擺放了三個五層的小迴圈,那麼這一窯磚至少是7000多塊。另外,瓦片我倒是沒怎麼計數了,雖然只在最上面擺放了一層,但因為也是跟蓋瓦似的,相互摞在一起,粗略算下來怎麼也得有2000多片了。 不是我不願意再多擺放一些磚瓦進去,磚窯裡面至少還可以再放進去3000多塊磚,但是我之前製作的磚瓦就只有這麼多數量了。 其實,我甚至還有過猶豫,要不要一次性把這些磚瓦全都放進去,萬一技術不過關導致磚瓦沒燒透或者是燒過了頭,那等於之前的工作全都浪費了。 最後,我還是決定相信自己。而且,磚窯裡面裝進去的磚瓦太少的話,對燒製也會造成不利影響。 這半個月,累慘了,可不是辛苦兩個字能形容的,那簡直是累得要命!眼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