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冬覺得自家哥哥如金玉,旁人家的姑娘縱然也是珠寶,可都存在著成色,質地,光頭等方面的種種不足,做朋友的話哪個都不錯,當嫂子的話個個兒不合格。
沒等小冬把趙呂這邊打探出來,京城中關於安王的前一股謠傳告一段落,又颳起另一陣風言風語來。
這次緋聞有了具體的主角——秦女。
有人言之鑿鑿,說秦女之所以拒絕二皇子,是因為她早已心有所屬。
屬誰呢?
滿京城裡數一數,長相風度文才家世——安王要認第二,只怕沒人能當第一。
這股風和上次不一樣,說的有鼻子有眼兒,有根有據的。一說秦女當時成名就是安王提點的。這麼多年來她聲名大噪也有安王在後面照應扶持的。一說安王之所以在第二任王妃姚氏病逝後一直未娶也是因為心慕秦女,而秦女提攜師妹收授弟子就是為了退出之後與安王雙宿雙棲——
如果事不關己,小冬還真會擊掌讚一聲:佳話呀。
真是奇怪,為什麼最近京城裡的閒人就是要和安王過不去?
第二十一章 栗子羹
傳言說,曾經有人在西內苑的水閣裡撞見了安王和秦女幽會,秦女發散衣亂等等諸如此類,說的活靈活現,宛如親見。
那些傳言小冬是當笑話聽的。中秋宴後,秦女離開了教坊,不知去向了。沒聽說她嫁另外什麼人,也沒有象教坊出去的其他人一般自己弄個院子養幾個徒弟賺錢。
其實那些願意脫籍離開教坊司的人,都是掙足了纏頭,下半輩子衣食無憂是沒問題的。只是他們從小就從事這個行業,即使脫了籍,除了這個圈子,也不會做別的。
小冬覺得,秦女這麼做很好。退的正是時候。省得一把年紀風塵滿面還在歌舞場中打滾廝混。而且要退就退得乾乾淨淨,省得以後的麻煩糾纏。
秦女既然一走,有關於安王和她的流言飛語也就沒人再提起。京城裡永遠不缺新鮮事兒,人們的熱情很快轉移到其他事情上頭。
五公主的病還沒好,明貴妃又病倒了。自從五公主患了濃瘡惡疾,母女連心,明貴妃的焦慮愁苦自不必說,日夜煎熬下來,人瘦了一圈兒,小冬在長春宮見她的時候,衣裳都象掛在身上似的,人陡然老了十歲,見人的時候唇邊習慣性的帶著笑意。只那笑意也顯得疲憊僵硬。
不管明貴妃害沒害過人做過的虧心事又有多少,起碼她是個好母親。
小冬替聖慈太后讀了一會兒經,看她似有倦意,小聲說:“太后娘娘靠一會兒,養養神吧。”
聖慈太后朝她微微點頭,採姑過來伏侍太后卸去簪環,鋪陳被褥,小冬移過枕頭,伏侍聖慈太后躺下了,才退了出來。
採姑輕聲說:“郡主讀了這麼半天經,吃杯茶再走吧?”
小冬搖搖頭:“不了,我回集玉堂去,下午還有畫課。”
“現在這位魏師傅教的怎麼樣?”
小冬抿嘴笑,說:“不錯。”
何師傅已經告老,換的這位魏師傅也是位上了年紀的老師傅。發白齒落,說話漏風,記性沒有忘性好,連著三天教同一種筆法,每次還都當自己是頭一回講。下頭的人有的趁機補覺,有的開小差做旁的事,還有的抄寫上午沒抄完的功課,反正魏師傅教的輕鬆,大家學得愜意。
採姑吩咐兩個宮人送小冬回集玉堂,經過望仙樓下頭的時候,有人從路那一邊匆匆而來,走得極快,小冬忙朝旁邊避讓。那人走到跟前好象才看見這裡也有人,忙站住了腳。
是二皇子妃石氏。她有些倉促地和小冬互相見禮招呼,沒顧上說話又快步離去。
小冬見她眼圈兒紅紅的,淚光瑩然,心想不知是誰給了她委屈受。二皇子窩囊,石氏也成了個軟柿子,宮裡的人最會看人下菜碟,拜高踩低,別說主子,得勢的宦官宮人都敢踩上一踩。
沒走兩步,又迎面遇上了二皇子。
人沒走近,先聞到一股酸腐的酒氣,衣衫不整,鬍子拉茬。
小冬忍著了沒捂鼻子,上前同他見禮。
雖然沒什麼多深的交情,以前二皇子也總是笑臉相對,可現在卻面色古怪,站在那裡既不還禮,也不出聲。
小冬心裡有點怕,這人恐怕是喝嘴了——人一醉,會說什麼做什麼都難以預料,有的人平時溫順如綿羊,一喝了酒卻暴躁蠻橫,活象換了一個人似的。
幸好二皇子並沒有什麼過多的失禮之舉,嘿嘿冷笑了兩聲,轉身兒走了,他身後跟著的兩個小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