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章 學說之爭

就算他們如何不甘心,大秦也在蒸蒸日上,條件越來越好,黔首也過的越來越幸福,可是這樣對於一心恢復故國的六國貴族,一點都不友好。 諸子百家為了這家傳承被限制住了,而自己等人還沒有琢磨出紙是怎麼造的。 咸陽的秦始皇已經發令,召集天下學子修書,為了天下黔首能學習,雖然各家並不願意把自己的典籍交給黔首學習。 可是自家不教,不參與的話,豈不是錯過這個青史留名的機會?而且不參與你們朝中,豈不是沒有自己的人? 不管是為了青史留名,更或者,為了發揚自己家學說,諸子百家的人都卯足了勁趕往咸陽,希望秦始皇能夠側重自己家的學說。 到時候編撰書籍,也好夾帶私貨,讓以後學習的人都成為自家的門生,天下黔首如此之多,只要有1%成為門生,那就是不得了的事情。 只有貴族有書籍,有知識,有文化,有傳承,這樣的時代很快就會過去了,為了各家傳承,必須得努力,這對有的老古派來說,簡直是很難受。 一方面是自己家的傳承, 一方面是自己的故國, 一方面又覺得秦始皇殘暴, 一方面又覺得秦始皇不該讓黔首學習。 一方面又想參與書籍編撰,可以青史留名。 沒有放下成見之人,簡直是心裡如同油煎一般,翻來覆去很是煎熬,最後不知是心中想要青史留名,或者是為了自己家的傳承,只有低頭。 秦始皇也是一個傑出之人,編纂書籍肯定是要選出傑出之人,先讓各家選出最傑出之人,後面才來定下書籍,該怎麼編撰? 槍打出頭鳥,除了技術性強的學說,別家學說沒有哪個敢說自己最強,就讓各家學說掀起了內訌。 名留青史的機會,誰不想要?好不容易跟秦始皇低頭了,要是還沒得到機會,豈不是證明自己不如別人?自己不是白低頭了。 秦始皇還偷偷的煽風點火,生怕各家學說之人打不起來,其中爭鬥最厲害的是儒家,小說家,縱橫家,陰陽家。 自己對於學說的辯駁,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雖然學說相同,但是很多理解各不相同,就導致爭論的特別厲害,吵得如同那辯論大賽,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有理。 而爭鬥最弱的就是墨家,醫家,畢竟這種技術性強的,誰強誰弱一比就知道。 各家還在爭吵的時候,農家拔得了先頭,農家這幾年參與高產糧食,和各種農作物的種植,積累了大量的農學經驗,而且以農為本,人可以不讀書,但是不可以不吃飯。 所以農家的農書先編撰,這可不得了了,差點惹出諸子百家的群攻,自己的學說在這兒爭論不休,而別人家的學說已經在編撰了,這無疑是對未來的不利。 這一日上朝,儒家代表淳于越,率先向農家開炮,“陛下,人無信而不立,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話放在這會說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隻有仁慈的君王才能分辨好人和壞人,而我等君子,是出於道義,是為了天下蒼生的學習。而農家那群人,則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就是點著鼻子罵,秦始皇說他不重視儒家,就不是一個仁君。 法家代表李斯,也迫不及待的摻一腳“陛下,韓非子曾言: 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家有常業,雖飢不餓;國有常法,雖危不亂。 這兩句話說明家庭和國家都需要有穩定的規則和制度,國家有穩定的法律,即使遇到危險也不會混亂” 李斯就屬於委婉的人,在委婉的說法律有多麼的重要,應該先編撰法家的書籍,這樣於國於民才更有利益。 兵家代表的蒙毅,不吭一聲反正這事情輪不到自己做主,王翦率軍攻破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平定了三晉地區,攻破了燕國的都城薊,並最終消滅了楚國。他與其子王賁一起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開疆拓土的最大功臣之一,雖然沒有出現在朝上,但是兵家也輪不到自己做主。 各家都在為自己的學說爭論,一起炮轟農家都覺得自己家的學說對於國家最有利,應該先編撰自己家的書籍,而不是農家的書籍。 秦始皇聽著下面的爭論疑問的問了一句“書可飽食否,人可不食否。”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書可以讓人吃飽飯嗎?人可以不吃飯嗎? 這表明了支援農家,認為農家該怎麼種地?傳出去可以更利於自己的統治,畢竟吃飽飯的利益,自己這兩年看的清楚明白。 之所以這兩年返秦的聲音越來越小,不就是因為那些黔首吃飽飯了,不想搞事情了嗎? 秦始皇一語命中,眾多學說之人也不敢再爭什麼,畢竟每個人都得吃飯,不能在這件事上和秦始皇爭論,否則真讓自己不吃飯,不得餓死。 又開始爭論該編撰誰的書籍,反正整個咸陽城到處都是爭論之聲,雖然各家學說在內鬥,可是並不會影響他們一致向外。 儒家的看不慣法家,法家看不慣,儒家,兵家,看不慣儒家,儒家看不起兵家,這幾家又看不起小說家,諸子百家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