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接下來的兩個月裡,楊都督一直就這樣在王三善等人視為的胡鬧中。
訴苦大會,親自帶著他們去接親人,給他們在朝廷登記編戶,其實最適合的是變成他的家奴,但數萬家奴還是太誇張了,就是江浙那些世家大族都沒這麼喪心病狂的,所以還是編戶為民好了。
畢竟他也得低調。
這一萬五千降兵和他們的家屬,加起來近五萬人,統統由他給確定姓名並編制戶籍。
戶籍所在依然是遵義。
反正朱燮元也不在乎這個……
遵義是屬於四川的,這裡是四川布政使司下屬的遵義軍民府。
平播州後原本播州宣慰司一分為二,遵義歸四川,另外一個平越軍民府歸貴州。
他甚至安排了幾個文官專門負責伺候著楊都督編造這些東西,最終在遵義縣的戶籍上增加了一萬五千戶,無論有沒有成家一個降兵就算一戶。實際上沒有女人的也有了,畢竟他們原本的寨子裡在這場戰爭中也死了不少,那些孤兒寡母們很樂意跟著那些沒有女人的土兵,要不然她們以後也很難活下來。
至於和戶籍配套的居住地,這個隨便在遵義附近荒山野嶺劃唄。
唯一問題是需要交稅,但這些人並沒有田土,所以他們需要交的只是人頭稅而已,這個楊都督很慷慨地表示他替他們交了。
以後每年都交。
畢竟這些人既然編戶,那麼人頭稅是得交的。
此外還有徭役,總之並不是沒有地就不交稅了,這些都是折銀,但折銀數量各地並不一樣,貴州肯定是最低的。
最終楊信和朱燮元派來署理遵義知府的梓桐知縣陳揚美,共同商議出一個比較合理的數字就是每丁兩錢,其中丁銀和徭役折銀各一錢,差不多和江西山區一樣。這個實際上是那些官員對他一分錢不花帶走那麼多人口不甘心,話說他們原本可以把戰俘賣了的,就算不賣了這些以後也是要交稅的。
當然,楊信也可以不交。
反正這些文官也奈何不了他,不過楊都督一向是依法納稅的楷模,所以這一年五千兩銀子他掏了。
畢竟他接下來是要在這一帶搞商屯的。
而這些商屯他是不會交稅的,因為商屯本來就不交稅,商屯是過去開中制時候鹽商僱人在九邊及西南開荒,用糧食向朝廷換鹽引,再用鹽引去販鹽的,它生產的餘糧全部供應軍隊。而且開中制主要在前期,那時候對朱元璋的政策還能執行,而朱元璋規定新開荒地永不起科,開荒的地永遠不用交稅,所以楊信的商屯肯定不會交稅。
但吃獨食終究不好。
五萬口人,他弄走賣了還得幾十萬兩呢。
而且這些人抽空遵義府和永寧很大一部分人口,這些人原本都是可以編戶交稅的,甚至遵義府的部分早已經編戶交稅了。
他都弄走了以後地方怎麼辦?
不過那些文官也歡迎他把這些人弄走,因為這樣就不用擔心以後再有土人造反這種事情了,人都沒了還造個屁反,然後空出的好地就可以被接下來過來計程車紳商人瓜分。可以說他們既喜歡又不甘心,這樣給他們五千兩銀子,他們心裡還好受些,實際上他們根本沒指望楊都督以後會繼續給,說白了這就是個一錘子的買賣,等楊信把人帶走了,他們難道每年去找楊信繼續收?
想想就不可能。
總之就這樣這一萬五千戶的戶籍解決。
然後他們全部和楊信簽了僱傭合同,由楊信僱傭他們去開荒種地。
種子,農具,耕牛之類全部由楊信提供,第一年有工錢,第二年起就不再給工錢,但他們無論收穫多少,楊信一升也不要,只不過他們生產的餘糧必須出售給他,價錢同樣由他來定。
當然,那些降兵根本不懂。
他們就知道按手印,知道楊大仙在外面會給他們一塊平原的土地。
至於留下來……
以後不得交稅啊。
以前那些編戶交稅的什麼日子他們又不是不知道。
他們為何抗拒改土歸流?
不就是改土歸流以後得過那樣日子嗎?
尤其是這段時間他們吃穿全是楊大仙管著,那日子舒服的很,他們自然願意以後繼續跟著楊大仙,至於他們的管理由鳳陽那邊來人,楊信從鳳陽墾荒區調來大批經驗豐富的莊頭管理。同時也教他們學漢語,實際上他們裡面本來就有的是懂漢語的,這些人早就和漢民雜居幾百年,根本不存在語言的問題,也就是存在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