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我是初選評委,看電影花錢麼?”
“選片期內,憑票報銷。”
“主辦方給報麼?”
“對,有執委會和評委會,執委會不可參與評審,評審也不可評與自己相關的作品。在討論、投票的過程中,要請公證人員公證,保留影片、文字資料,甚至可以公開直播等。
這是大概,細節還需完善,尤其是公正公開原則。”
“您決定設幾個獎?”記者問。
“最佳影片、導演、男女演員、劇本、男女配角、新人導演、新人演員九個,技術類暫且不設。”
“少點吧,比如一部電影票房高,一部電影藝術性好,那怎麼選?”
“對啊,而且沒有觀眾票選。”
“有的演員紅,只是差一點沒拿獎,要不要搞個安慰性的?比如最具人氣男演員?”
“再搞個傳媒獎,突出性質,比如百家傳媒年度致敬電影人?”
“可以啊!”
許老師拍桌子,笑道:“這些還不夠!最好再來個最具才華獎,最具實力獎,最佳全能獎,最佳飛躍獎,年度最受矚目獎中獎!”
“呃……”
眾人尷尬。
“諸位,扔掉過去的習慣,別特麼分豬肉了!
你怕不給獎,明星就不來?放心,他們不敢不來。”
許非一條一條反駁:“票房高,藝術性好,怎麼選?評審團怎麼選就怎麼選!沒有一個獎可以讓所有人信服,只要過程公正,獎就是公正的。
我也從未要求偏袒商業片,只求公平的競爭環境。
你覺得這部片可惜,應該給個獎;你覺得這個演員可惜,乾脆並列影帝吧……那跟分豬肉有什麼區別?
觀眾票選更不能搞,太假了!我們無法保證觀眾看到所有的入圍作品。
傳媒獎有意義麼?形同雞肋……”
停了兩秒鐘,又道:“哦,差點忘了,還有一個獎,這名字我取好了。”
他對著底下驚愕的目光,笑道:“金掃帚獎,評選方式與上面類似,頒給每年最爛的電影,最爛的演員,最爛的劇本,最爛的導演!”
“我的話講完,給你們時間研究,能接受的來找我,我們往下聊。”
(徵集獎項名稱,另外誰看《姜子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