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為19.9%,1992年為24.2%,1993年為60.15%。
從1994年開始,大型商廈效益開始下滑,且愈演愈烈。
94年銷售利潤增幅同比下降32.95%,1995年又下降了37.8%……
唯有一家例外,便是去年剛擠進百強,便排名第一的大都匯。銷售額為22億8千4百萬,第二的是魔都第一百貨,18億5千萬。
最令人驚訝的是平均利潤率。
1994年全行業為10.11%,大都匯13%,去年7%,大都匯13%,保持平穩即是逆勢上揚。
單以京城為例:
截至去年年底,1萬平以上的大型零售網點已達到50家,且地段集中。這些商場的經營定位、商品特色、服務方式差異不大,同質化嚴重,再加上競爭激烈,遠未達到理想的銷售目標。
而且老百姓錢包鼓了,卻也成熟了,剛開張或許熱鬧幾天,一旦發現與別的地方雷同,就會大失興趣。
在前不久召開的商務會議上,市政府明確今年目標:
大中小並舉以中小為主,高中低檔結合以中低檔為主。重點發展便民、利民的零售網點和連鎖店……”
訊息出來,政府率先把一塊表彰牌牌發了下去。
全國第一!
安置就業!
納的稅都快一億了!
而同行們都在疑惑,怎麼做到的?一時間大都匯爆紅,那些人行動力也快,趁著春節前的這點時間,紛紛組團參觀。
本山大叔有部電影《來的都是客》。大意講鄉里辦廠出名,各地都跑來參觀調查,食堂每天都要接待,鋪張浪費云云。
程總接了幾波受不了,直接找京臺的攝製組,全程跟拍,說要做個紀錄片。頓時收斂許多。
也有真來學的,驚歎不已。
“每個參觀團問的第一句話,都是你們怎麼做到的?
我的回答永遠不變。
一定要有敬畏之心。在一座城市的厚重與滄桑面前,任何企業都是過眼雲煙。
城市如果不接納,我們只能灰溜溜的走人,所謂的強勢不值一毛錢。做商場,不要高估了自己,對供貨商好一點,對顧客和員工好一點,其實就這些。”
程總在鏡頭前侃侃而談,領著一幫人到處走。
首先是乾淨。
清潔工用木屑擦地板,然後扇幹,保證無水漬;每一件商品、每個包裝箱都被一遍遍擦過;連最容易髒亂差的美食城,垃圾桶也是乾乾淨淨,不到一半就會被清走。
其次是貼心。
每個電梯口都有專門的服務人員,幫助年老不便的顧客;每個商品旁邊都有小貼士,如賣雞蛋的地方會告訴你“煎蛋小妙招”。
在這裡買件服裝,可以乾洗、扦褲腳、換拉鎖;在這裡買件首飾,可以免費清洗、維修。
光這兩點,同行都服了,更別提吃喝玩樂購一體。
這年頭講究服務的不少,比如亞細亞,但它講究的是態度,沒落到實處。還得結合時代背景,像什麼“不滿意無條件退貨”的。
90年代啊,許非這麼搞能賠死。胖東來也是從99年開始做的。
總之,大都匯狠狠刷了波關注,連羊城的新店也跟著火爆。程總應對得體,大將風度,張儷死活不露面,隱形老闆。
當然了,能知道的肯定會知道,仨人在京城富豪圈裡已頗有名氣。
就在春節前的某天,許非忽然收到請柬:中國會開張,請他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