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0章 論戰(2)

地農村的。你說他是字正腔圓的普通話好?還是帶點口音更生動?

或者直接問一句,為什麼越劇電視劇、黃梅戲電視劇可以有,衚衕卻不能說方言呢?

我覺得要有個態度,不能為了刻意而刻意,說什麼合適,那就說什麼。

再談談共性。

那老兄的觀點有些絕對,不是挖掘出共性,就能打破地域隔閡,看的還是質量。

我們談影視劇的地域性,其實根子在整個社會,它是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科技的發展而改變。

對世界的認知很重要。

一個土生土長的北方農村人,肯定聽不懂粵語,但他上了學,步入社會,接觸各種各樣的事物,比如港臺音樂,他可能流利的唱出一首粵語歌。

同樣,一個南方長大的孩子,到北方上大學,同學們來自五湖四海,各有各的習慣。這些東西在一起交融、瞭解,他的認知就不侷限在家鄉那一塊。

或者兩個城市的人互不相識,但用計算機傳送郵件,成為了朋友。

這就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

當火車越來越快,坐飛機的人越來越多,去趟省城不用再醞釀半個月,說走就走……天南地北的人和資訊互相交流,地域間的屏障很容易被打破……”

八九十年代,影視劇存在這個毛病。

早期的馮氏賀歲片過不了長江,南方觀眾對京味兒幽默不感冒。後來社會水平越來越高,資訊時代,馮褲子還是玩那點東西,南方觀眾卻愛看了。

當然《老孃舅》、《外來媳婦本地郎》之類,外地人真的看不懂。

……

某大院,又一個戴眼鏡的大領導讀著報紙。

五十多歲,剛管這攤工作不久,主要就是電影、電視劇、新聞報刊什麼的。

他讀的很細緻,笑道:“這個觀點很有意思,能從這個角度來闡述地域文化差異。”

“也不算新鮮,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裡就寫過,計算機的出現讓人類慢慢進入資訊社會。這個許非,頂多套用了一些理論。”秘書道。

“那也很難得啊,文藝界會拍戲的人不少,會拍戲還有想法的人不多,尤其還這麼年輕。《第三次浪潮》傳入國內好幾年了,就沒見文藝界有人讀的。以為跟他們沒關係麼?大錯特錯……”

領導簡單提了兩句,就轉向別的話題。

秘書卻心裡有數,這是記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