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多,平時留點神啊!”
“嗨,您甭擔心,小偷都特麼擱家看電視呢!”
轟轟轟!
老闆騎摩托閃了,那飯店黑洞洞的,跟周遭建築融為一體。冷風一吹,不知什麼東西嗚嗚作響。
倆警察一激靈,還真有點怵,連忙往前走。
走了幾步,一位忽嘆道:“我媳婦兒最近也五迷三道的,昨天更出息,跟孩子搶電視,不聽話就打。”
“哈哈哈,所以你看我多好,我連媳婦都沒有……哎,不過我可聽說了,上頭非常關注,說最近治安狀況非常好,很大程度因為那《渴望》。”
“喲,那上頭肯定能表示表示,發個獎狀什麼的。”
“差不多,警民一家親嘛。”
……
京臺即便有準備,也被超乎預料的火爆嚇了一跳。連日來收到的信件和電話,加一塊能達到前幾部劇的總和。
之前京臺找新聞界約稿,現在各家報紙搶著採訪。
《京城日報》就用了三個版介紹《渴望》:
“就像《好人一生平安》的歌詞一樣,《渴望》傳達的是理想化企盼。每個觀眾對生活的渴望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劇中人物隨著觀眾的思想和感情會形成不同的渴望,從而找到共鳴。
——京城《渴望》熱”
“許多觀眾被劉慧芳的無私大愛感動,但也有觀眾質疑:我就不信有劉慧芳這種人!
現實中,究竟有沒有這樣的好人?魯小威坦然回應:‘劉慧芳不是一個做人的楷模,如果把她作為一個模式就錯了,因為《渴望》想歌頌的是一種道德規範——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
——導演魯小威談《渴望》”
“為節省劇組資金,演員們不住賓館飯店,每天凌晨起床前往拍攝基地,晚上8點多鐘回家。趕上天氣寒冷,卻正好拍夏天戲,攝影棚內沒有暖氣,劇組給每人發了一個暖水袋。
有一天李雪健拍完戲下場,別人問他,肚子上怎麼有塊紅記,他低頭一看,才發現是暖水袋燙起的一片紅泡。
——《渴望》誕生記”
緊跟著,整個首都文藝圈也搭上班車,無《渴望》不談,談必及《渴望》。
各種各樣的座談會一波一波開,彷彿每個人都在發聲:
“從家長裡短的內容和它引起百姓的街談巷議來看,這是一部大眾文化產品。”
“劇組找到了當下人民的審美理想,與其說觀眾愛看,不如說他們在呼喚生活中的善良、友愛、溫情和真摯。
“《渴望》不是概念化的用語言勸善,而是用感人的情節啟發良知。它靠的是人情味兒,四合院,小洋樓,四戶三代人的悲歡離合扣人心絃,感人肺腑。”
“劉慧芳的性格是有發展的,特別遇到李三斤後,她變得獨立、成長、思考,這點最為難得。”
“太喜歡李三斤了,想起來就逗!”
“看前面稍顯拖沓,拍50集有點刻意了,30集收尾正好。看到中段卻峰迴路轉,柳暗花明,突然又精彩起來,好像劉慧芳重活了一次。”
“沒錯沒錯,更喜歡後面的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