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看《濟公》。”
陳嬸兒調到央視,正重播《濟公活佛》。
《濟公》有三個系列,常見的是1985-1988年播出12集版。1990年有4集《濟公活佛》;1998年又有20集《濟公遊記》。
這4集版,前兩集的導演是楊潔。
小孫子不太懂劇情,就看那粗糙的特效非常有趣。陳嬸兒有一搭沒一搭的,忽地一瞅鍾,“大寶兒,咱看別的好不好?”
“看啥?”
“《渴望》啊,比《濟公》好玩。”
“哦,那好呀。”
可憐的小孩子被忽悠過去,陳嬸兒調到京臺,正趕上開演。
螢幕先出現一個鐘擺,跟著是掛鐘,黃花樹,音樂起,又轉到一個滴水的水龍頭畫面。
“悠悠歲月,欲說當年好睏惑,亦真亦幻難取捨……”
舒緩略帶傷感的音樂,非常生活化的場景,哪怕她欣賞水平不高,也在視聽上覺得很舒服。
隨即顯出主創人員,開頭第一個:“編劇:李小明、許非。”
嗯!
陳嬸兒眼睛一亮,是那俊後生寫的。
待劇集正式開始,只見京城的護城河,緩緩駛來的公交車,大辮子姑娘,碎花襯衫,一下子承接了片頭的生活氣息。
緊跟著在工廠休息室,月娟打飯回來,“慧芳!快快快,接一把!”
“誒!”
劉慧芳一轉頭,露出那張標準臉。
陳嬸兒砸吧了下嘴,“喲,這姑娘真好看啊!”
《渴望》成功的相當一部分因素,便是劉慧芳的個人氣質,這種溫柔端莊,是中老年觀眾心中最典型的傳統美。
第一集交代了很多內容,王滬生怎麼回事,劉慧芳和宋大成什麼關係,王滬生的姐姐又怎麼樣……
小孫子無聊的已經睡著了,陳嬸兒卻津津有味。
她說不上什麼東西,就感覺挺親切。
尤其看到那報紙糊的牆,門口掛的蒜,劉大媽穿著老太太坎肩,跟慧芳嘮叨:“國強去兵團有一年多了吧?”
“也就半年多點,不是過春節才走的麼?”
“哎,要不怎麼說,小子是小子呢,也不捎個信來。還是老人們說得對,娘心操在兒身上,兒心操在自己的額靈蓋兒上。”
她邊說邊把屜布鋪在蒸籠裡,放好雜麵窩窩,又用兩條布裹好,免得跑熱氣。
末了一揭蓋子,呼的白氣升騰,一手拿碗一手檢,還不時吹吹。
“……”
陳嬸兒不明白啥叫代入感,啥叫生活化,但就這麼一下子,她覺著這劇特好。
(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