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68章 太平興國

【太平興國】 新皇帝登基,照例輿論造勢,我們來看一下大宋官方對趙光義同志的描述(包裝): “天生異象” 老套路,天子的降生必定伴隨異象。據說,杜太后當初做了一個夢,夢見有神人把太陽交給她,隨後便身懷有孕,生下了趙光義。太陽的兒子就是他。 當他出生的那個夜晚,產房被耀眼的紅光充斥,就像著了火一樣,且整條巷子都散發著奇異的香味。淄博燒烤了屬於是。 “卓爾不群” 趙光義從小就是標準的“別人家的孩子”,天生具備領導能力,屬於孩子王(帝幼不群,與他兒戲,皆畏服);言談舉止皆透漏著與其年齡不相符的成熟穩重,相當早熟;好讀書,愛學習,多才多藝(性嗜學……工文業,多藝能),是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三好學生、優秀班幹部。 “工作履歷” 一句話,專業守塔三十年,劇終。 登基之後,趙光義的做法可稱中規中矩,先是全國避諱改名,地名、人名等都要改,例如義州改為儀州、義武軍改為定武軍、趙光美改為趙廷美;隨後冊封皇后;緊接著就是詔令趙廷美、趙德昭位列宰相之上。 對“西北十四將”依舊採取了信任的態度,對他們的放權和賞賜有增無減,只是將“國服射手”馬仁瑀移鎮遼州,因為馬仁瑀曾違反軍令擅自調兵,進入敵境剽掠,因而與另一位將領李漢超有矛盾,趙光義賜酒勸和,隨後便將馬仁瑀調離工作崗位。 用趙光義自己的話來總結,就是“凡機務邊事,皆奉行先帝成規,不敢輒有改易。” 唯一的實質性大動作就是詔罷太原之兵,叫停了“三徵北漢”。當然,如果按照北漢的說法,比如《十國紀年》,就堅稱是宋軍在太原城下吃了敗仗而被迫撤軍的,顯然這是北漢人民的自我安慰。新主登基,手握兵權的大將回朝拜碼頭,這是常規操作。而且從諸權威史料的後續記載來看,北漢在太原城下力挫宋軍的說法根本經不住推敲,後文會詳述。 除此之外值得推敲的就是趙光義迫不及待地改元。前文有云,通常情況下,新君都會沿用先帝年號,等到次年正月初一再改元。趙光義10月登基,12月就改元“太平興國”。您多等兩天,等到來年正月不行嗎? 不行。 即位之初就改元,也成為後人詬病趙光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認為這足以說明他的狼子野心,甚至將此認定為“燭影斧聲”弒兄奪權的間接證據。 也有人對此表示理解,認為趙光義的年號起得非常吉利,因為他馬上就要延續太祖的統一之路,天下太平,華夏中興,故名“太平興國”,這一天當然來得越早越好。 年號是一種重要的政治符號,趙光義急於改元,更多的是出於政治因素的考量,比如權力的快速過渡,只要改了年號,就與太祖朝徹底劃清了界線,快刀斬亂麻。 北伐大軍在潘美、党進的帶領下回歸汴州;趙普、向訓、張永德、高懷德、馮繼業、劉廷讓(劉光義)、張光美等地方節度們來京朝覲,拜碼頭,於是就有了太宗版的“杯酒釋兵權”,次年3月,先是趙普被明升暗降,得到了“太子少保”榮譽稱號,光榮靠邊兒站,隨後的5月,向訓、張永德、劉廷讓、張光美等皆被罷免了節度使,在制書中,趙光義同志還酸溜溜地解釋道:“不敢以藩領之任重煩舊德也。” 關於趙普的仕途起伏,後文將做專題;而至於趙光義的畢業寄語,則很有向社會輸送人才的大佬氣質。 大宋朝最高權力的轉移最終得以平穩過渡,幾乎是近半個世紀以來的十幾次最高權力交接中最平穩的一次。不僅內部團結一致,外部環境也是喜慶祥和,而這則要更多地歸功於趙氏兄弟的苦心經營。 自柴榮以來,就把祖國統一定為基本國策,一切改革都圍繞於此,到了趙氏兄弟時期,更是立志於打造太平盛世。所以當我們分析太宗朝的時候,就不難發現很多改革措施都是柴榮的政策延續,太祖承襲柴榮,太宗又承襲太祖。具有連貫性的政策天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比如關於外部環境的打造。相比較而言,對內的改革措施會立竿見影,而對外部的改造和影響則比較緩慢,好比我們可以短時間內改變自己,卻要花很長時間來改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宋太祖苦心經營多年,留給太宗一筆珍貴的外交遺產,主要表現在吳越國、遼國兩個大方面。假如宋太祖之後的中原再次經歷改朝換代或政策上的大轉彎、急剎車,那麼中原很有可能會分崩離析,喪失掉自柴榮以來的統一局面,重回五代亂世。慶幸的是太宗“皆奉行先帝成規”,於是太祖種下的種子終於開出了鮮豔的花,開出了堪稱歷史奇蹟的兩顆果實:一是割據近80年的吳越國兵不血刃和平統一;二是宋朝對遼國成功實施戰略欺騙,光速吞併北漢。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