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55章 金匱之盟

【金匱之盟】 據記載,在大宋剛建國的第二年(建隆二年961)6月,杜太后病危,臨終前召喚趙匡胤和心腹智囊趙普入宮。 杜太后問趙匡胤,你知道你為何能黃袍加身、篡奪大周的江山嗎? 趙匡胤當然要說些什麼天意人願、祖宗保佑、太后教導有方、將士用命等場面話。杜太后搖搖頭,說咱們都是自己人,關起門來說點兒一家人的話,你之所以能當皇帝,無非是欺負人家柴氏孤兒寡母,主少國疑,你才有今天。 趙匡胤、趙普默不作聲。 杜太后又接著把主要意思說了出來,說咱們可不能重蹈大周的覆轍呀,這樣吧,你百年之後,不要把皇位傳給兒子,而是傳給弟弟趙光義,趙光義再傳給趙光美,以後再讓趙光美傳給你的兒子趙德昭、趙德芳,這樣,由年長而經驗豐富人來登基坐殿,就不會再有陳橋兵變的事情了,你看咋樣? 趙匡胤跪地磕頭,表示母親教育的極是,我要聽媽媽的話。 於是杜太后就讓趙普當場起草合同,規定了大宋朝兄終弟及的傳承順序,隨後封存在金匱之中。 注意,“金匱之盟”的知情人只有三個人,杜太后、趙匡胤和趙普。其中杜太后於961年病逝,到976年趙匡胤駕崩時,唯一的知情人就僅剩下了趙普,而趙普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將這份強有力的證據拿出來,而是在趙光義登基六年後才拿出來,公之於眾。 為何要等6年呢?因為當時趙普正遭政敵攻擊,幾乎走投無路,於是這才拿出來“金匱之盟”,討好趙光義。據說,趙普本人是反對兄終弟及的,所以之前一直沒有公開,連趙光義都不知道“金匱之盟”的存在。 《續資治通鑑》中,宋皇后在趙匡胤死後,讓宦官王繼恩召趙德芳入宮,而王繼恩卻把趙光義召來,因為—— “繼恩以太祖傳國晉王之志素定,乃不詣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 王繼恩知道趙匡胤要傳位給趙光義,所以違背宋皇后口諭,擅自召趙光義入宮。 之前說過,這是南宋寫成的史書,當時的皇上是宋孝宗,趙匡胤七世孫。成書之後,要由他過目、審定,也就是說趙匡胤的後代也認可當時兄終弟及的合法性。不過當時掌握朝廷實權的是太上皇——高宗趙構,趙光義後裔,所以也有人說這仍是趙光義的後代在洗白。 暫且擱置爭議,來看趙匡胤的舉動,杜太后立下“金匱之盟”後便去世,僅僅過了一個月,即建隆二年(961)7月,趙匡胤就立趙光義為“開封府尹”,皇室成員被立為首都市長,基本就是宣告儲君的一般流程,如後晉石重貴、後周柴榮。而在之後的“三徵北漢”時,趙光義又被任命為東都留守,負責守塔看家,這同樣還是儲君的標配。 如此看來,趙匡胤似乎認可了母親杜太后的說法,以培養皇位繼承人的軌跡來培養趙光義。 而當趙匡胤“不豫”的時候,是召趙光義入宮而非自己的兒子,一般情況下,皇上臨死前召喚的人就是他心目中的皇位繼承人。 據記載,趙匡胤曾親口對左右近臣說道:“晉王龍行虎步,必為太平天子,福德非吾所及也。”似乎也對趙光義將來的即位表示了認可。 這幾個史料都證明趙匡胤認可了由趙光義來做接班人。 再來看一眼趙光義的實力。 趙光義是“陳橋兵變”的核心骨幹之一,趙匡胤得以黃袍加身,離不開弟弟趙光義的輔佐。大宋開國後,趙光義被任命為殿前都虞侯,躋身禁軍高層,隨後便是“澤潞之戰”,趙匡胤親征潞州李筠,趙光義則是大內點檢;討伐揚州李重進之時,趙光義被任命為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府尹、兼中書令;“三徵北漢”時被任命為東都留守,封晉王,別賜門戟十四(二品官員榮譽專屬),班序在宰相之上,俗稱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簡言之,大宋一開國,趙光義就是中央禁軍高階領導,並且專業守塔三十年。無論是資歷還是人脈,趙光義都做完了皇儲的前置任務。 有人又搬出來前文我們提前預留的一個小伏筆,那就是在趙匡胤親征太原的時候,堅城久攻不下,嫡系部將願組成敢死隊強攻,而趙匡胤卻不同意,對他們說自己寧願不要太原,也不願讓你們犧牲,結果把大家感動地稀里嘩啦哭成一片。 於是就有人說那時的趙匡胤已經有意識地儲存“自己人”,因為已經預感到某些人——比如趙光義同志——樹大根深,強大到足以威脅自己的地位,所以不能把值得信任的嫡系力量消耗在河東,而要作為平衡“晉王系”的籌碼。 這……看似有道理,實際是空穴來風。因為趙匡胤在那之後不僅沒有削弱趙光義,反而對他更加愛護。 比如史籍記載,就在趙匡胤駕崩前四個月,還幫趙光義家加裝了取水裝置。因為晉王府地勢較高,取水困難,趙匡胤便命人制作了水輪,相當於加裝了自來水管,還不辭辛勞地親自監督施工、參與工程驗收。本小章還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