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99章 閩南納土

【閩南納土】 太平興國三年(978)4月25日,陳洪進上表獻出所轄閩南之漳、泉二州,大宋共得二州、十四縣、十五萬一千九百七十八戶、以及一萬八千七百二十七兵。 趙光義“嘉納之”,即刻授予陳洪進徐州武寧軍節度使(遙領,留汴京)、同平章事、封杞國公,後改封岐國公;諸子亦有封賞,皆以近郡優賜之。 在陳洪進割據之初,他的首席謀士——掌書記徐昌嗣就勸他納土歸降,陳洪進當時非常不悅,想殺了他。徐昌嗣得到訊息後,急忙逃走,輾轉到了汴州。 當時在陳洪進看來,徐昌嗣就是一個賣主求榮、吃裡扒外的“精宋”叛徒、閩奸,陳洪進對他是恨之入骨的。這種態度一直持續到大宋滅南唐,史籍說當南唐被大宋收復後,陳洪進才恍然大悟,終於知道徐昌嗣眼光長遠且對自己是一片忠心。 南唐覆滅之後,陳洪進的左右近臣就不斷勸他納土歸宋。比如陳應功、陳齊鶻、劉昌言等。 陳應功,莆田人,自幼便以忠義自詡,也是遠近聞名的一條好漢,當宋太宗即位後,陳應功面見陳洪進,對他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如今大宋順天應人,巴拉巴拉(條陳古今天下分合之由,備述天命人心歸屬之意)。陳洪進洗耳恭聽(傾耳聽之),遂馬不停蹄地向汴州覲見,即前文提到的,不等降下詔書便自行上路。 然而陳應功最被後人稱頌和紀念的,並非是勸陳洪進納土,而是他意外發明的“曬鹽法”。之前鹽農們普遍使用“煮鹽法”,成本較高且操作不便,某日,陳應功研墨的時候,身邊沒有淡水,就順手舀了點兒海水,等墨幹之後,陳應功發現硯臺上有白色結晶,在好奇心的趨勢下,捏進嘴裡品嚐了一下,“純!”味道與食鹽無異,於是陳應功頓悟了,就帶領鄉民在海邊開挖了一個個鹽田,把海水引進來,讓太陽暴曬,然後就得到了天然海鹽。 這種節省成本、操作簡單、效率高的曬鹽法很快就在莆田廣為流傳,繼而是全閩,後來推廣到全國,再後來是全世界。現在,全世界人民還要感謝陳應功的這項發明。 後人尊陳應功為“鹽神”、“鹽聖”,所有從事跟鹽有關的生意人都該供其為祖師爺。很不幸的是在歸宋不久之後,陳應功奉命討伐一夥強盜,行動中不幸因公殉職,年僅38歲。 今天,在他的老家還有一座“陳應功紀念館”。世界首創“曬鹽法”,陳應功同志不僅僅是莆田人的驕傲、福建人的驕傲,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陳齊鶻,也是莆田人,是陳洪進的部將(指揮使),算是陳洪進手下的高階軍官了,也參與了勸說。也許他不會像陳應功那樣說一堆大道理,但您別忘了他的身份,指揮使,他講不出太大的道理,但他握著槍呢,握著槍的人一般都不願講太多道理,槍就是道理。所謂能動手儘量別BB。 劉昌言,泉州南安縣人,7歲能寫文章,文采飛揚,遠近聞名的學霸,被陳洪進闢為幕僚。 陳洪進奪取泉州後,派兒子陳文顯入汴進貢,劉昌言陪同。劉昌言給趙匡胤和趙光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趙光義看完陳洪進納土的奏表之後,當即召見劉昌言,笑問道:“這篇奏表莫非由卿潤色嗎?” 陳洪進納土後,仍以劉昌言為推官。兩年後參與科舉考試,不幸落第,但太宗特別賞識他,召他為宋州歸德軍掌書記,幾年後再次參加科舉,竟然以榜眼的名次金榜題名。在多個節鎮做判官之後,劉昌言終於因趙光義的賞識和榜眼的學歷進入中央,並且坐火箭上升。先為起居郎(六品),後遷工部郎中(五品),又過一個月左右充樞密院直學士,又過了三個月左右就升為樞密副使,副部級幹部了。 因劉昌言的晉升過於迅猛,導致朝臣們羨慕嫉妒恨,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只有同行之間才是赤裸裸的仇恨。朝臣們開始想盡一切辦法地詆譭他、貶損他,立志要把他拉下馬。 比如有人發起話題:“咦——咱河南話怪好聽唻,劉昌言說嘞這閩南話不中。”眾人紛紛附和,語言障礙,無法交流,咋在朝中為官?趙光義聞言大怒,說朕自有翻譯,不影響工作交流,你們給我閉嘴! 又有人發起話題,“劉昌言不孝!”在那個以仁孝治天下的時代,大孝是忠,忠臣必出孝門,一旦有人被坐實不孝,那幾乎等同於叛國投敵,起步價是雙開。支撐這種論點的證據是劉昌言把母親和妻子留在老家,已有十幾年沒回過家,而且還在京師娶了旁室。白眼狼,娶了媳婦忘了娘,簡直就是人渣!這種人渣敗類如何還能做官? 為什麼十幾年沒回家呢?因為劉昌言同志跟隨陳洪進納土之後就一直在中原大地上發光發熱,顧大家而舍小家,十幾年沒休過探親假,把青春奉獻給了大宋……感動大宋十大青年了屬於是。 趙光義大筆一揮,下詔:將劉母迎接到京師,所在州(泉州)負責行裝和路費,沿路州縣負責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