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64章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1

石守信等人在威逼利誘之下,被迫交出了兵權,任由趙匡胤擺佈、處置。那麼趙匡胤是如何處置他們的呢? 按照與“翊戴功臣”們的約定,趙匡胤答應他們可以在餘生擁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並且許諾與他們聯姻,讓他們的後代子孫也能躺贏。 趙匡胤基本兌現了當初的承諾: 1,石守信: 加侍中、拜中書令,賜爵衛國公(期間因犯了點兒小錯誤被貶,後又升),太平興國九年(984)病逝,享年57歲,追贈尚書令,追封威武郡王,賜諡號“武烈”。 石守信這些年確實積累了大量財富,“累任節鎮,專務聚斂,積財鉅萬”,一心一意貪汙腐敗。在做洛陽留守期間,招募民工建造崇德寺,“驅迫甚急”,還不支付工錢,使得洛陽人民“人多苦之”。朝廷對此不是睜一眼、閉一眼,而是閉雙眼、閉雙耳。 石守信能有什麼壞心思?不過是想多撈點兒小錢錢。 石守信三個兒子:石保興、石保吉、石保從。 三子石保從早亡,長子石保興在後來的對遼戰爭和對西夏的戰爭中立有功勳,官至澶州防禦使;而次子石保吉則按照約定成為了駙馬爺,喜提趙匡胤之女——延慶公主。 石守信的孫子輩兒: 保興之子石元孫,參與了大宋與西夏的戰爭,在著名的“三川口之戰”中兵敗被俘,先被大宋宣傳為戰鬥英雄,評為烈士,卻在之後又被輿論操縱為“叛徒”,險遭處決。人生經歷了大起大落; 保吉之子石貽孫,官職崇儀使,卻因事落馬(坐事免官);石孝孫,官職西京左藏庫使。 2,王審琦: 先出鎮壽州忠正軍,在鎮八年,後改鎮許州忠武軍,加同平章事。許州忠武軍節度使只是遙領,趙匡胤在京師賜給他一座豪宅,恩許他留京。當然,表面上是皇恩浩蕩,恩寵優渥,實際則是就近監視,因為當時王審琦剛剛在對北漢的戰爭中立了大功。 開寶七年(974),王審琦病逝,享年50歲。賜中書令,追封琅琊郡王,加倍給撫卹金,廢朝一日,後又追封秦王,賜諡號“正懿”。 王審琦的兒子比較多,史籍可循的就有9位,其中長子王承衍喜提趙匡胤之女昭慶公主(延慶公主的同母姐)。王審琦的這些兒子基本都靠父親的關係捧上了國家的鐵飯碗。特別是王承衍,既是勳貴之後,又喜提太祖爺愛女,更是富貴無比。 駙馬爺王承衍,官至河中府尹、護國軍節度使,加檢校太尉,死後追贈中書令,贈諡號“恭肅”。關於王承衍的去世年份,《宋史》的記載自存矛盾,在其人物傳記中,說他死於“鹹平六年”(1003),而在同書的“凶禮志”中則記載為“鹹平元年”(998)下葬,而且說得有鼻子有眼,說葬禮規模很小,“鹵簿、鼓吹備而不作”,因為太宗皇帝剛剛駕崩,一切從簡(以在太宗大祥忌禁內也); 次子王承幹,12歲時授“閒廄使”,面賜紫袍、金帶,長大後,在外則為監軍、刺史、知州、暫代節度使,入朝則為六宅使、莊宅使、左武衛大將軍。巧合的是,王承幹生於壽州(王審琦當年坐鎮壽州),也死於壽州(王承干時任知壽州),“人鹹異之”; 其餘兒子承德、承佑、承俊、承偓、承僎、承僅、承休,都有官職,不再一一列舉。 再看王審琦的孫子輩兒: 王承衍有四子: 長子王世安,官至崇儀副使、通事舍人; 次子王世隆,昭慶公主所生,因此最受皇家寵愛。歷任洛苑使、六宅使,領平州刺史,死後追贈泰州防禦使。王世隆死後,宋真宗召見其三子:賜名克基、克緒、克忠,並且當場編入體制內(皆面授供奉官)。三個還沒來得及起名字的小娃娃,一個剛尿完炕,一個正在吃手指頭,另一個正在吃奶,幼兒園還沒畢業,就成了國家正式公務員,行政級別還是小鎮做題家們的天花板; 三子王世雄,官至內殿崇班; 四子王世融,官至內殿承製。 王承幹有二子: 長子王世京,官至閣門祗候; 次子王世文,官至內殿崇班。 與子侄輩一樣,史書只記載了王承衍、王承乾的子嗣。 再往下看王審琦的曾孫輩兒: 王世安之子王克正,官至殿中丞; 王世隆之子王克基、王克忠,皆為西染院副使兼閣門通事舍人;王克緒官至內殿承製;幼子王克明官至西上閣門副使; 王克臣,仕途起起落落,最終以龍圖閣直學士、太中大夫去世,享年76歲。史書只說他是王承衍與昭慶公主的孫子,沒有指明他的父親是誰。 再看王審琦的玄孫輩兒: 到了這一輩,簡潔明瞭,只記載了一個人,王克臣的兒子王師約,因為王師約同誌喜提宋英宗長女徐國公主,也成了駙馬爺。 多說一句,如果在度娘上查“王審琦”,會在“親屬成員”中的“玄孫”中發現王師約,在其人物簡介中,度娘一本正經地說王師約的妻子是宋神宗之女徐國公主。宋神宗的確有位封為“徐國公主”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