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章 “安南戰爭”(上)

大唐與南詔的恩怨並非空穴來風。 當兩國友好時,南詔每年都派留學生到大唐學習進修,唐王朝就近選址,將留學生們安置在成都,以便統一管理。 為了彰顯我天朝大國之繁榮富庶,為了讓化外番邦感受到我皇恩浩蕩,留學生享受著高標準的生活待遇和高質量的師資力量,並且一切費用全免,大唐願意為此買單。 南詔如沐春風,對大唐無比崇拜,於是年年進貢、歲歲來朝,世世代代子子孫孫永為唐臣! 醒醒。 這只是大唐給自己導演的一出好戲,一個自欺欺人的遊戲,賠本賺吆喝的買賣。 接納留學生,除了炫耀之外,更主要的目的是文化輸出。讓蠻夷的下一代意識到自己在文化上的落後和貧瘠,意識到中原文明的強大和發達,巨大的反差足以讓年輕的一代懷疑人生,從而對中原文明心生嚮往,傾心漢化,成為“唐粉”、“精唐”分子。 然而大唐的“和平演變”卻收效甚微。這些留學生顯然是經過蠻夷精心挑選、培訓合格的“蠻忠”分子。他們學成之後,無一例外都選擇回國建設自己的家鄉,為南詔的崛起添磚添瓦貢獻一份力量。 一批留學生畢業了,新的一批留學生又來了,如此往復迴圈,長達五十餘年。大唐為此付出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寶貴的教育資源,卻沒有換來羊羔跪乳、烏鴉反哺。 南詔的稱臣納貢呢?年年進貢、歲歲來朝的景象當然是存在的。然而這更是一件賠本賺吆喝的買賣。 南詔貢使帶著點兒不值錢的當地土特產,送到長安表忠心。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我天朝大國地大物博,金玉珠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當然要秉承厚往薄來的精神,翻著倍的給回禮。 回禮還有另一項原則:雨露均霑。凡是前來進貢的使節,無論是領隊還是隨從人員,每人一份。 進貢的使團往往規模宏大,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給大唐進貢,成為當時最熱門的投資渠道,一本萬利、包賺不賠。 周邊番邦蠻夷、各色人種,全都爭先恐後地擠到長安,玩了命兒的磕頭喊萬歲表忠心。 長安城內一片盛世,大唐天子沉醉在萬國來朝的景象中,久久不能自拔。 時任西川節度使杜悰,就剖開了這層面紗,為唐宣宗陳說利害。最後,唐宣宗下令,大幅削減南詔留學生名額和經費補貼;限制南詔進貢的次數和人數。 南詔國主勸豐佑大怒,寫信大罵唐王朝,並撤回留學生、停止朝貢。同時,開始在邊境上製造矛盾衝突,侵擾大唐邊境。 兩國裂隙開始凸顯。 公元859年,唐大中十三年,南詔天啟二十年。唐宣宗駕崩,巧了,南詔國主勸豐佑也薨了。 同年,26歲的唐懿宗和16歲的世隆紛紛走上了最高領導人的崗位。 依照慣例,大唐派出告哀使者,向南詔送達宣宗皇帝駕崩的噩耗。而這一事件就成了南詔與大唐之間大規模戰爭的導火索。 新繼任的南詔國主世隆列舉了兩條大唐無禮的罪狀: 一,你爸爸死了,我爸爸也死了啊!讓我們去弔祭,你們怎麼不給我弔唁? 二,你們這封詔書是下給先王的,不是給我的。瞧,抬頭寫的是“親愛的勸豐佑”,不是“親愛的世隆”。對不起,這個包裹我不敢代收,拒籤。你們找本人簽收吧。 按照慣例,南詔國主去世後,作為宗主國,大唐都會派高階官員充當弔祭使,而且長安方面還會輟朝三日,以示哀悼。 不過世隆的這個藉口找的實在勉強。南詔沒有告哀,大唐根本就不知道勸豐佑已死,怎會弔祭?也就更不可能給新國王冊命了。 也許南詔派出了告哀使者,兩位先王死得太巧,路途遙遠溝通不暢,存在時間差。 總之,世隆順水推舟,利用了這個時間差造成的誤會。既然沒有得到上國的冊命,那正好自絕於中國。於是,世隆改國號為“大禮國”,改元“建極”,自稱“皇帝”,拒絕承認與大唐的宗藩關係。 同時,南詔出兵攻陷播州。邊境衝突升級,大唐南部邊陲形勢急劇惡化。 這就是唐懿宗新登基時面臨的“外患”。 不久之後,浙東裘甫之亂平息,安南都護府也奏報收復播州。群臣入朝稱賀,唐懿宗改元大赦,如前文所述。 唐懿宗顯然低估了這次邊境衝突的性質,更低估了這個16歲南詔少年國主的野心。 大唐對南部邊陲的控制力是存在嚴重漏洞的。 這裡天高皇帝遠,其穩定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封疆大吏們的個人能力。並非每個人都能擁有王式的韜略和品行。 比如邕管經略使段文楚,就透過吃空餉,一舉吃掉了廣州、桂州、容州三道的駐邕防戍兵。使得南詔輕鬆攻下邕州。 之前,大唐在安南有六千常駐軍。而前任安南都護李琢,將其全部遣散,把防戍工作外包給了一個當地酋長李由獨,為朝廷省下了六千駐軍的軍費,以此作為自己的政績。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