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0章 後唐建立1傳國玉璽

【後唐建立1傳國玉璽】 乾化四年(914)正月,李存勖擒斬劉仁恭、劉守光,威震河北。王鎔的幕僚提醒道:“大王您擁有‘尚書令’的頭銜,那可是後梁政權冊封的,如今大王追隨河東李存勖而與後梁為敵,就不該再保留後梁的官銜。況且自太宗李世民以來,就沒人敢接受‘尚書令’。現在李存勖在河北扛把子,功勳雖然大,職位卻很低,您不如順勢把這個頭銜轉讓給他。” 王鎔聽完,後脊樑直冒冷汗,“對對對,我怎麼就沒想到呢!”於是聯合定州王處直,分別派使節出訪太原,共同擁護李存勖為尚書令。 老規矩,李存勖推辭三次,然後接受,並援照太宗李世民舊例,設定代表中央的地方權力機構——行臺,從此之後,李存勖就可以以唐朝皇帝的名義釋出命令。 很明顯,李存勖接受“尚書令”、設定行臺,都是不合法的。先不說“尚書令”是否允許轉贈,王鎔的尚書令是後梁冊封,如今李存勖和王鎔均不承認後梁政權,那麼“尚書令”也就根本不存在了。然而在王鎔的求生欲和李存勖的虛榮心作用下,各方都達成了一種默契,刻意迴避了法理上的正確性這一最關鍵、最根本的問題。 接受“尚書令”,是李存勖稱帝的重要里程碑。 到了貞明七年(921),李存勖取得了對後梁戰爭的節節勝利,控制範圍不斷擴大,幾乎控制了黃河以北的全部土地,獲得了極大的聲望。 於是,早就稱帝建國的前蜀、新近稱帝建國的南吳(淮南),屢次給李存勖寫信,勸他也早日登基稱帝,加入皇帝朋友圈。 李存勖把這些書信轉發給左右官員,並評論道:“從前,王太師也曾不斷地勸先父登基稱帝,說唐朝已經滅亡,我們應該各自稱帝,各霸一方。先父告訴他,‘當年李茂貞稱兵犯闕,昭宗皇帝駕幸石門,我率軍誅殺奸賊,那個時候,河東聲震天下,我如果趁機挾天子以令諸侯,盤踞關中,自己撰寫一份九錫禪讓詔書,豈不美哉?只因我家世代忠孝,寧死不篡。’先父還教導我,讓我將來一定要匡扶唐室,不要學這幫傢伙(朱溫、王建)!時至今日,這些話語猶在耳畔。”說著說著,李存勖淚流滿面,泣不成聲。 李存勖說的冠冕堂皇,還不忘含沙射影,影射朱賊篡唐。我們還可以看出來,李存勖對王建的稱呼是“王太師”,是王建在唐王朝的官位,李存勖表面上積極維護唐朝文物制度,所以只承認唐王朝的冊封任命。 同時,還可以看出來,河東集團內部對“幸石門”之後班師太原事件,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也認為當年就應該挾天子以令諸侯,不該聽蓋寓的婦人之仁。 說話聽聲,鑼鼓聽音。李存勖口口聲聲要做唐朝忠臣,痛斥朱賊篡權、王建割據,他內心深處果真是這樣想的嗎? 答曰呵呵。 李存勖嘴上說不要,然而身體卻很誠實。接受“尚書令”就是向外界釋放的一個強烈訊號。 前文“三鎮犯闕”,在講王行瑜討要尚書令時,已經提到過,自從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後,“尚書令”就成了唐朝人的一種禁忌,從此之後再也沒人敢接受這個榮譽稱號,而接受“尚書令”也就成了心懷篡逆的潛規則。 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代宗皇帝賜他“尚書令”,郭子儀堅辭不受,最後代宗皇帝實在無奈,只能把郭子儀堅辭尚書令的事蹟交給史官,命編入國史。 此後,“尚書令”就成了大臣忠誠度的試金石,接受就意味著謀反。 李存勖既然已經坦然接受了“尚書令”,就等於給手下傳遞了一個強烈的政治訊號,如果手下們還無動於衷、裝傻充楞的話,那就太不懂人情世故了。 隨著李存勖在對後梁作戰中的節節勝利,文武官屬及天下各鎮(如前蜀、淮南)不斷勸進,請求李存勖順天應民,早日登上皇帝寶座。 李存勖一邊表示拒絕,“我是唐臣,不是唐賊”,一邊卻吩咐手下采購名貴玉石,雕刻皇帝玉璽。 這時候,魏州有位法號叫“傳真”的和尚獻出了傳說中的“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自誕生之前就已經名揚天下了,而它的身世也一直充滿神秘色彩。其前身是“和氏璧”,成語“完璧歸趙”的那塊兒璧,後由秦國丞相李斯篆刻,日後成為皇帝的“營業執照”,唯一合法信物。 翻看史籍,就會發現這塊兒傳說中的傳國玉璽有多次遺失的記載。最早的一次出現自秦始皇本尊,據說他過洞庭湖時,忽然起了驚濤駭浪,秦始皇驚懼不已,便將玉璽拋入湖中,祈求龍王保佑,於是玉璽不知所蹤。 多年後,才被人打撈,重新獻上。 劉邦稱帝后,得到了該玉璽,據記載,玉璽上刻有“受命於天,既壽且康”八個字,然而傳說中的傳國玉璽應該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也就是說,如果史料都是真實的,且無筆誤、訛漏的話,劉邦手裡的就已經是山寨版的了。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