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14章 石敬瑭的掙扎9

沒有變化的,還有對外的政策。 自唐末,淮南勢力在楊行密的領導下,就與中原勢力的代表——朱溫,水火不容。朱溫稱帝后,淮南勢力更是把中原王朝當成了戰略假想敵,反對中原王朝就是淮南勢力的貫穿始終的政治正確。 實際上,這種敵對情緒一直持續到淮南勢力的最終滅亡(南唐後主李煜)。 淮南勢力的外交策略也得以延續,從楊行密開始,到徐溫,再到徐知誥,以及李氏傳人,都在嚴格貫徹實施,即搞亂中原,坐收漁利。 蜀地和淮南,是中原朝廷的眼中釘、肉中刺,一旦中原無事,中原的皇帝們就開始琢磨伐蜀、徵淮,所以千萬不能讓中原皇帝閒下來,一定要讓他焦頭爛額。沒有事情,就給他找點兒事情,比如前文提到的截殺契丹使節,栽贓給後晉。 後晉與契丹的關係非常特殊,跟後梁、後唐有本質的區別,它更需要努力維護與契丹的關係,所以淮南勢力的外交重點就是挑撥離間,給契丹上眼藥。專一、執著。 3.3.2南漢 非常傲嬌的存在。 劉巖從哥哥劉隱手中接過嶺南地區,經過幾年的征戰,基本控制了今天的兩廣地區,並於後梁朱友貞時期自立稱帝,建立南漢政權。當李存勖入主洛陽後,劉巖起初十分恐懼,忙派人千里迢迢地去洛陽拜碼頭,當聽到了李存勖“接著奏樂接著舞”的故事後,才放下心來,從那時候起,劉巖就不再向洛陽派遣使者。 終後唐一代,劉巖都表現得異常高冷。石敬瑭稱帝后,遣使前來通告,劉巖表現得也非常冷淡,根本不予理會,中原皇帝?哼,愛誰誰,關我鳥事? 石敬瑭也就沒有再給劉巖進行封賜。雙方從此再無交集。 南漢劉巖雖然不與後晉往來,卻十分重視與周邊各國的關係,積極改善與湖南(南楚)、淮南、閩國、吳越國的關係,是南中國的名媛。 只是對後晉來說,他傲嬌高冷。 3.3.3閩國 在明宗李嗣源時期,割據福建一帶王延鈞(王審知次子)自立建國稱帝,建立“大閩國”,後唐朝廷不予認可,當即與其斷交。 末帝李從珂時期,王繼鵬弒父奪權。王繼鵬第一時間派使節向後唐呈遞奏章,請求恢復舊好、獲得中原認可。當時是清泰二年(935)十月,而李從珂收到這份奏報實在清泰三年(936)的3月。 李從珂自然是非常開心的,因為王延鈞父子雖然割據閩南,“猶稱藩於朝廷”。但是雙方並沒有就細節性問題達成一致,甚至根本沒有機會進行討論,因為半年多以後,李從珂就自焚殉國了,後唐也隨之滅亡。 於是,在石敬瑭入立後,王繼鵬繼續向中原示好,想進一步緩和與中原的關係,提出在洛陽設定“大閩國駐大晉辦事處”或者大使館之類的辦事機構。這就是李從珂時期的遺留問題。 閩國想與中原王朝恢復舊好。但這裡有個關鍵問題,“舊好”是個什麼性質? 中原王朝認為,當然是恢復到唐末的關係,即王繼鵬以後晉的“福建節度使”身份治理福建,王繼鵬在給李從珂的信中,也是以“福建節度使”自稱的; 而王繼鵬認為,既然父親王延鈞稱帝多年,自己又是子承父業,那麼理所應當以“大閩國皇帝”的身份,與“大晉皇帝”平起平坐。 一個“舊好”,各自表述。 王繼鵬想出一個妙緩衝的辦法:以弟弟王繼恭的口吻給後晉上表,大意是我哥已經襲父位了,群眾愛戴、三軍擁護。 這就好比談婚論嫁的時候找個“媒人”,透過中間人來進行間接對話,可以有效地緩和矛盾。 自從唐末以來,閩國與中原王朝之間就罕有交集,基本侷限於隔空示好。而閩國從割據走向獨立,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兒,且並不發生在後晉時期,屬於歷史遺留問題,石敬瑭即便承認了閩國,也不會揹負損失國土的罵名(幽雲十六州都割讓了,這都不叫事兒)。 因此,石敬瑭順水推舟,封王繼鵬為閩國王,加食邑一萬五千戶。給了福建方面一個積極的回應。 我們後文會講到,王繼鵬的這次襲位是“弒父奪權”,閩國原本就是自立,法統不正,王繼鵬又是透過流血宮廷政變弒父奪權,更加名不正、言不順,此時,作為傳統意義上的中原正統王朝,後晉的認可至關重要,事關閩國政權的政治根基。 得到了“閩國王”的冊封之後,王繼鵬立刻向後晉表達了誠意: 白金五千兩、金器六套(重量不明)、金花細縷銀器三千兩、珍珠二十斤、犀牛角三十根、銀裝小馬紮(胡床)五十副、象牙二十根、大茶八十斤、香藥一萬斤、又有銀槍弓箭等武器各式海鮮等等特產無計其數…… 啥叫政治優勢,這就是最直觀的體現。簡直就是提現。 這麼一大堆寶貝送到洛陽,超出了石敬瑭的預期,於是決定回饋一下這位大客戶,給點兒小贈品,於是再封王繼恭為“臨海郡王”,又賜王繼鵬赭袍一件(皇帝專屬面板)。派右散騎常侍盧損當冊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