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21章 路線鬥爭

【路線鬥爭】 這是大遼國立國以來的第一次最高權力的轉移,也是第一次最大的宮廷內部政治鬥爭,述律太后支援次子耶律德光繼統,而強行拿掉法定接班人——皇太子、長子耶律倍。 其根本原因,是政治路線的不同,治國理念的不同,兩種文明的激烈碰撞的結果。 這也是所有遊牧民族都要面臨的抉擇,簡言之,就是是否漢化的問題。 在漢人謀士韓延徽的輔佐下,契丹人首創“藩漢分治”,在大遼國境內,兩套政治制度並存,既有契丹舊制,又有漢法禮制,雙卡雙待。 皇長子耶律倍,是典型的漢法代表人物。耶律倍仰慕中原文化,工於詩書、繪畫、醫藥等,醉心於中原文化,可以看做是“走漢派”。 當契丹立國時,耶律阿保機曾問左右近臣,說:“受命之君,當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也就是問契丹人該認誰當國家的吉祥物,作為本國、本民族之精神象徵。 左右群臣異口同聲,說應該敬佛祖。 耶律阿保機搖搖頭,一票否決,理由是“佛非中國教”。顯然,耶律阿保機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認為契丹民族是華夏民族的一部分,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認為自己繼承了中華文明的衣缽。 這就是我們反覆強調過的,中華版圖從來不是靠武力侵略,而是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的自然形成,即便被當時的中原人排斥,契丹人也以成為中國人而自豪,也驕傲地宣稱自己是中華文化的傳人。 群臣左右對視,不知該提名何人。 此時,耶律倍回答道:“孔子大聖,萬世所尊,宜先。” 耶律阿保機聽聞此話,龍顏大悅,當即下令,建立孔子廟,並詔令皇太子每年春秋時節親自主持祭拜。 拜孔子,尊儒術,這就是最明顯的政治符號。 當契丹吞併渤海國之後,有一個棘手的問題擺在了耶律阿保機面前,那就是如何治理渤海國。 渤海國立國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雖然主體民族並非漢族,但二百多年來一直以大唐為導師,全盤取法漢制,文明程度遠超以遊牧文明為主體的契丹。 所以治理渤海國的最佳方案,就是由一個精通漢法的人來鎮守,而且此人必須在契丹國擁有崇高的聲望。 顯然,皇太子耶律倍是最佳人選。在契丹,再也沒有人比他更懂漢法了。 於是,耶律阿保機改渤海國為“東丹國”,封耶律倍為東丹國王,鎮守此地。 耶律阿保機無比慶幸自己會有這麼一個有文化的兒子,愛撫著耶律倍的後背,高興地說道:“你辦事,我放心!(得汝治東土,吾復何憂)” 一生戎馬的耶律阿保機卻忽略了另一個更關鍵、更棘手的問題。耶律倍沒有忽略,他如鯁在喉,有隱難言。 當耶律阿保機安排好東丹國事務,準備班師的時候,耶律倍伏地痛哭。按照禮法,他是該哭的,前面說過,封建禮制的精髓就是一個字——哭,但耶律倍這次是發自肺腑的嚎啕痛哭。史籍記載,這個28歲的青年“號泣而出”。 他哭,卻不能把痛哭的理由說出來,只希望老爹能自行領悟。他爹沒能領悟,只當是兒子孝敬有加,於是好言相慰。 他不能說,我們可以說。耶律倍哭的就是帝國接班人的問題。 耶律阿保機早就指定了耶律倍為皇太子,法定的帝國接班人。然而皇太子理應深居太子東宮,在皇宮裡時刻做好接班的準備。當現任皇帝有事離開首都時,太子則要“監國攝政”,代理皇帝。即便是出於某種原因,太子在外,一旦皇帝感覺自己快不行的時候,也會讓心腹大臣快馬加鞭,馳詔太子入宮,做好接班的準備。 而耶律阿保機卻把他這位太子丟在遙遠的東丹國。 萬一您老人家哪天不舒服了,我這太子能順利回宮即位嗎? 在征戰的過程中,耶律阿保機封自己的次子耶律德光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這個官職一般來說,是皇太子的專屬頭銜。 如今,耶律阿保機把耶律倍留在東丹國,而帶著耶律德光返回首都上京臨潢府。 這一切,該讓耶律倍作何感想?一種不祥的預感油然而生。而這些話又是不能說出口的,否則……怎麼,您這“太子”急於轉正嗎?皇上不駕崩,您想幫他老人家駕崩嗎? 所以,除了伏地痛哭,號泣而出,耶律倍也是有口難開。 契丹迅速地吞併了渤海國,貪多嚼不爛,吃得太快,不好消化,特別一個擁有二百多年立國曆史和悠久文化傳承的、經濟和文化都高度發達的漢化國家。自渤海國滅國之後,境內叛亂不斷。 平定這些叛亂的,基本是“天下兵馬大元帥”耶律德光。 此前的征戰中,耶律德光隨耶律阿保機破於厥裡諸部、平党項、下山西諸鎮、取回鶻單于城、破達盧古部,“東西萬里,所向皆有功”,而吞併渤海國,以及隨後的渤海國維穩,也是立有大功。 耶律德光的聲望逐漸超越了耶律倍,成為契丹政壇上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不斷威脅耶律倍的皇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