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51章 三步立國戰略

【三步立國戰略】 《孫子兵法》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優異者,將也;伐兵優異者,帥也;伐交優異者,霸也;伐謀優異者,王也。 東川董璋雖然在兩川戰爭中攻城略地,使勢力範圍翻倍,卻一直是被人牽著鼻子走。缺乏頂層設計,而專注於眼前的蠅頭小利。他連“伐交”都不及格,嚴格來講,他根本不配當一方諸侯,坐鎮東川已經是德不配位。 西川孟知祥卻在一開始就醞釀了一盤大棋,成為整個兩川棋局的操盤手,一切盡在其掌握之中,連安重誨、李嗣源都是按照他的劇本來演戲。 即便是在豬隊友董璋丟掉了中路一塔(劍門關)的不利情況下,孟知祥依然能夠守住上路一塔(龍州),並推掉下路高地塔(夔州),掌握主動權,全場帶節奏。 目前,兩川呈現“叵”字形勢力分佈,中間的“口”是東川董璋,北、西、南被西川孟知祥環抱。 孟知祥從一開始就清醒地認識到,憑兩川的實力,絕對不可能推翻後唐朝廷,所以孟知祥謀反的戰略目標是完成蜀地的資源整合、權力再分配,說直白點兒,就是割據兩川。 實現這一目標,總共分三步: 第一步,挑起兩川戰爭。 戰略意圖是迫使後唐中央承認蜀地的相對獨立自主,成為“川蜀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也就是通常所謂的地方武裝割據。 趕走朝廷勢力。 第二步:妥善處理東川問題。 董璋的性格氣量不允許他承認孟知祥的絕對領導地位,而他的謀略又不足以使他遊離在由西川主導的兩川新秩序體系之外。 簡言之,吞併東川董璋。改編東川勢力。 第三步,建國。 完成前兩步之後,昔日的前蜀帝國版圖上,就只剩下了孟知祥一家獨大,只需做一些細節上的精加工,在這裡改天換日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如今,朝廷以安重誨之死為契機,主動要求停火,孟知祥圓滿完成了第一步,於是欣然接受停戰邀請,並開始為第二步計劃做準備。 孟知祥在向朝廷請罪謝恩的時候,故意拉上董璋,知其不約而故約。李嗣源把朝廷在這場內戰中的罪責甩給了安重誨,而孟知祥則把兩川的責任甩給了董璋。 從理論上講,孟知祥已經重新成為了後唐朝廷的忠臣,恢復了官職爵位,獲得了政治合法性,而董璋則獨自承擔起了“叛徒”的罵名,失去了法理根基。 董璋傻乎乎地一頭鑽進孟知祥的圈套,不僅拒絕與朝廷和解,還利用地利之便,切斷了西川與朝廷的陸路交通,阻斷西川與朝廷的聯絡。 孟知祥與趙季良商議,想透過長江水路與朝廷保持親密友好的互動。掌書記李昊反對,說千萬不要繞過董璋,咱要繼續給他加料。 於是孟知祥二次派使節遊說董璋,要求他接受和解,停止戰爭。董璋再次拒絕。 趙季良退下來跟眾將領商議,打算從利州出兵,奪取壁州,把朝廷軍隊徹底阻擋在秦嶺之外,以保證兩川的安全。 孟知祥徵求幕僚的意見,李昊再次提出反對,說朝廷剛剛與我們和解,我們就背信棄義地發動攻擊,乾脆,咱直接越過秦嶺,進攻興元府和洋州,下一步直接鳳翔、長安、洛陽,還糾結什麼小小的壁州嘛! 孟知祥恍然大悟,第一步已經走完,剛著手佈局第二步了。 李昊連續兩次駁回趙季良,使趙季良心生怨恨。 孟知祥第三次派使節遊說董璋,言語中開始帶著威脅,說如果你再不懸崖勒馬,只恐招來朝廷大軍討伐,玉石俱焚,望公三思。 董璋第三次回絕。來就來吧,又不是沒來過,怕啥? 孟知祥又派李昊第四次出使東川。 事不過三,你孟知祥還有完嗎?給你臉了是吧?這一次,李昊直接被董璋強行閉麥,根本就沒有被允許發言,董璋一見李昊就破口大罵,認為孟知祥出賣了東川的利益。 董璋說的很對,孟知祥出賣了東川的利益,所以他要與孟知祥爭奪第二步:統一兩川。 朝廷的勢力被二人合力清除出了蜀地,有道是一山不容二虎,誰人來做蜀地之主?在這個問題上,董璋與孟知祥水火不容,你死我活。 李昊回到成都,報告孟知祥,說董璋也做好了第二步的爭奪,我們要小心了,他有可能會先發制人。 他說的沒錯。就在李昊走後,董璋就召開了高階別秘密軍事會議,認真討論討伐西川的議題。 東川諸將一致認為會取得勝利,西川孟知祥極易圖耳。真不知是梁靜茹給他們的勇氣,還是為了拍馬屁迎合董璋。 只有王暉頭腦冷靜,認為不宜出兵,因為成都城是蜀地防禦體系最強大的城池,即便是放眼全國,成都城都可以說是最固若金湯、易守難攻城池之一;而且東川失去了政治根基,而西川佔據著道義上的制高點,我們是出師無名,以無道伐有道;現在又是炎熱的夏季,我們長途跋涉,人家以逸待勞……總之,不能打,更不能現在打。 王暉的分析句句在理,更是一眼識破了孟知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