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60章 斂財能手王章

王章斂財的手法深得孔謙真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首先,是節流。 長期從事財務工作的王章,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明察秋毫,善於發現細節,然後抓大放小,縮減財政開支。 什麼是大?戰爭。除此之外,一切公款開支都要縮減。 其次,是開源。 錢不僅要省,更要掙。 按照當時的慣例,百姓在向官府繳納稅糧時,需多繳2%的“雀鼠耗”,而王章則下令提高到20%,稱之為“省耗”,直接翻了十倍; 當時的“短陌錢”是80當百。關於“短陌”、“足陌”,前文已有詳細講述,簡言之,以80文錢當100文錢流通,官府予以認可。王章獨創了“省陌”,即百姓向官府交稅的時候,以80錢當100錢,而當官府需要向百姓支付時,則以77錢當100錢,一出一入,3.75%的手續費; 數學題,直觀感受是3%的手續費,即(80-77)÷100×100%,其實這跟100沒關係,略加解析:官府用77錢換百姓80錢,每80錢損失3錢,而不是每100錢損失3錢,所以應該是(80-77)÷80×100%=3.75%,3個點兒太溫柔,王章比你想象的更狠。 第三,為了維護官府壟斷經營的利潤,王章與史弘肇、楊邠等多部門聯合協作,制定了堪稱史上最嚴的緝私令,嚴格禁止民間私鹽、私酒、私礬交易,凡是敢販賣一粒鹽、一滴酒、一塊兒礬的,一律斬首; 第四,剋扣工資。 王章的剋扣物件是文官,對於軍人的軍餉,自然要全額照發,而對於文官的俸祿,不僅要以次充好,還要剋扣,謂之“抬估”; 最後,每當有百姓發生田產糾紛,必令當地官員進行全州範圍內的複檢複查,名為嚴格查清產權糾紛,實際則是藉機查“隱田”,說白了就是追查偷稅漏稅。 總之,王章的一套組合拳打下來,國家府庫確實充盈了,但老百姓可就慘了。史籍記載,“天下由此重困”,“民甚苦之”。 3.2與文官集團的恩怨 在對待文官的態度上,王章與史弘肇、楊邠的步調一致,都是十分的輕蔑、反感。王章曾多次公開表示,“國家養這幫文人有什麼用?給他一個算盤,他都不會用,還能幹點兒啥?” 比如上文提到的“抬估”,就是王章針對文官集團的盤剝。在當時,官員們的俸祿又多種組成形式,比如現金、絹帛、糧食;而糧食也分三六九等,根據糧食的質量摺合不同的價格。 王章在發放糧食的時候,把優質糧食分給軍隊,而把劣質糧食發給文官。雖然發的是劣質糧食,卻要按照優質糧食進行折算,在此之上,王章還要故意抬高其估值。這就是上文提到的“抬估”。 “抬估”的做法得罪了全體文官集團。 經過梳理歸納可以看出,史弘肇、楊邠、王章雖然都很厭惡文官集團,但其政治訴求也僅僅是停留在限制、削弱文官集團的權力、勢力上,並沒有上升到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沒有要對文官集團展開肉體消滅的計劃,史弘肇雖然有過要殺蘇逢吉的衝動,但那與政治無關,完全是私人恩怨,衝冠一怒為紅顏。 與之相同的是,以蘇逢吉為首的文官集團,也很厭惡武將集團。然而限制武將集團的勢力是不太可能的,國家四處用兵,怎麼可能重文輕武? 蘇逢吉也曾對武將集團發起過試探性攻擊,利用李濤投石問路。這一問,問出來了武將的堅硬靠山——李太后。 幸虧李濤嘴硬,沒有把幕後主謀蘇逢吉咬出來。經過這次小試探,武將集團如日中天,文官集團噤若寒蟬。 然而對文官集團的打擊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劉承佑開始培植自己的黨羽,即“舅族群小”,這是一支新興的政治勢力,是暴發戶中的暴發戶。 這些暴發戶們要攫取權力,要切割後漢的利益蛋糕,從政治饕餮中分得一杯羹。換句話說,他們要動搖文官集團與武將集團的權益,從他們身上割肉吃。他們的唯一資本就是李太后和皇上的暗中支援。 權力格局被打破,最為不安的就是文官集團,因為從他們嘴裡搶肉更加容易。 蘇逢吉到了最危急的時刻,經過冷靜的思考之後,蘇逢吉很快就找出了問題的關鍵所在: 1,“舅族群小”勢不可擋,李業、閻晉卿、聶文進、後贊、郭允明等人雖然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但他們的背後是李太后和劉承佑,所以他們在接下來的政治鬥爭中,必然如開掛般存在,實在不容小覷,甚至可以說,他們一定是最後的贏家。 2,“舅族群小”的打擊範圍很廣,不單單是針對文官集團,也包括如日中天的武將集團,後漢即將迎來一次大洗牌。 於是乎,蘇逢吉立刻做出了正確選擇:站隊“舅族群小”,並引導其撕咬武將集團。 武將集團之所以能夠在後漢橫行霸道,就是因為李太后的偏袒,當李太后也開始培植“舅族”的時候,武將集團就成了後孃養的,“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