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自由輪。
自由輪是一種在二戰期間美國大量製造的貨輪。美國艦隊購買了大量的自由輪來替代被德國潛艇擊沉的商船,同時,也有很多自由輪透過租借法案提供給英國。
自由輪建造迅速,價格便宜,讓它成為二戰中美國工業的一種象徵。在1941年到1945年間,18個美國船塢共計建造了2751艘自由輪。
這正是秦牧需要的一條船。本時空不是二戰時候,秦牧不需要鋼鐵戰艦——因為沒對手。
他需要的是貨船,能運輸大量人員和物資的。
秦牧計劃中的統一天下過程,是兩條路線。一條是路上,以河套為基地,走河西走廊,進中亞,一直打到波斯灣。
而另一條就是海上了。
海上路線將打遍東南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到印度洋,最終和陸軍在波斯灣匯合。
靠本時空的木頭船,是沒法實現秦牧的偉大理想的,所以必須造大噸位的海船——鐵的。
美帝的自由輪,一次性可裝載:(按配貨統計)卡車250臺(或吉普車400臺、或輕型坦克200輛、或重型坦克100輛),約2500—3000噸。
彈藥1000噸,輕武器500噸(含輕重機、長短槍支5000、迫擊炮500、火箭筒1000、輕**炮50等),給養500——1000噸。差不多是一個摩托化旅、或者輕型裝甲旅的基本裝備。
單獨裝載量為:2840輛吉普車、440輛坦克、2。3億發步槍子彈。
這樣恐怖的裝載量,絕對滿足秦牧的需要還有富裕。可惜,現在的秦牧掌握的技術根本做不出美帝二戰時候的自由輪。
他只能縮小規模,十倍的縮小。
秦牧的需求是一個營的裝載量,人員物資裝備,只要裝下一個營,就足夠用的了。
以近衛軍的超時空火力,任何方向上只要投下一個營,就將無敵。
如果不夠,那就再投一個營,也就是再來一條船。
船小了,就好造了。可是這個小是相對於二戰規模來說的,對於本時空,秦牧設計的這個自由輪絕對是龐然大物。
這也是秦牧要把造船廠安排在洞庭山的原因。這裡水域巨大,可以試航,而且從太湖進長江就入海了,路程也不遠。
同時也是分散微山湖的壓力——那裡工廠實在太密集了。
“申工,”望著碼頭上繁忙的景象,秦牧對申均益說道:“這個自由輪,你估計大概多長時間能生產一條?”
“軍長,”申均益對這個問題早有準備:“根據這段時間生產長江一號的經驗,我認為六十到八十天生產一條是可行的。”
“申工,你見過大海嗎?”
“沒有。”還別說,申均益真的沒見過大海。從太湖到大海,也是一段不短的距離。本時空除非跑船的,還是跑海港的,否則真沒多少內陸人見過大海。
“大海很大。比起大海來說,這個太湖就好像池塘裡的一滴水。”
“這……”
“我們需要很多的船,而且要快。六十天一條,在前兩條實驗性質的船上可以,但是後面的大批次建造,這個生產週期要控制在三十天之內。”
“軍長,這樣難度太大了吧,我怕做不到。”
“靠現有的設施可能不行,不過我們還會繼續擴建造船廠,引入新技術。現在的船塢只建造主體,後續的舾裝可以在新建的船塢進行。總之要快。”
“我記下了。”申均益掏出筆記本,把秦牧的指示全記在本子上。
“走,跟我去看看真正的戰爭之神。”
秦牧帶著申均益來到了後山一處秘密試驗場。這裡是絕對的軍事禁區,別說閒人免進,就是狗進來都得打死。
因為這裡是155艦炮的試驗場。
155炮,可以說是後世最強大的陸上火炮,也是最主流的。當然,更強大的也有,可是軍佇列裝的少。
155目前還是全世界陸軍的主戰火炮。不過在本時空,秦牧卻不會把155給陸軍。
給陸軍也沒法用,這個炮太大太沉了。在後世,這個炮不是用汽車拖拽,就是直接改成了自行火炮——自己就是一臺車。
本時空沒這個裝備,更沒這個道路。秦牧一開始就是要把這個炮放在軍艦上的。
自由輪將有真正的戰爭之神。就是艦載版155火炮。
鑑於本時空的具體情況,秦牧自然不需要一炮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