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常技術擴散下,先進國家和落後國家最大的差別從來都不是武器,而是現代建制。這能將武器優勢大幅度提高,將武器的劣勢大量彌補。
例如二戰日本的炮兵(優勢),與歪把子機槍(劣勢)。
前者代表的優勢,在會戰中讓軍閥部隊根本無法對抗。而後者在小規模作戰中的劣勢,卻是可以在擲彈筒和迫擊炮配合下,影響最小化。
而到了資訊時代,建制優勢其實更明顯。
完善建制的現代國家,能將技術擴散的民用產品整合成現代產品,例如:平板電腦顯示屏能放在二代戰機上;正規軍能夠積極思考各種方法,及時把火炮火力送到戰役需要的打擊陣位。這是操作大戰役的能力。
而沙隆巴斯這類中世紀君主國,就算拿到了東邊的火箭炮、燈塔的坦克、英法的戰機,也都是跟打牌一樣,一張張單獨打出。至於組織大戰役?!他們人員哪有這個素質哦。
均摘星在浩北高原進行的第一波反擊,完全說明了反叛軍和聯邦現代軍事的差距有多麼巨大。
時代越發展,戰爭核心始終是人,而在先進和落後交戰中,人的差距比武器的差距更絕望。
這不!
反叛軍也有人工智慧。在市面上東拼西湊搞來的人工智慧,有的是淘汰的,有的是bug產品。並且均摘星一眼就看到上面有很多漏洞。
正統指揮官,在控制軍事武器系統時,人工智慧都是自己的。
均摘星推測:“聯邦暫時沒有快速消滅反叛軍,也許是想把社會淤積的戾氣如擠膿瘡一樣擠出來。”
畢竟社會制度難以對付恐怖破壞,但是若是換成軍事問題,就非常好解決了。也就是反叛軍最為壯大時,一波打擊,迅速剜掉。這才給了反叛軍兩年的時間。這種短期內儘量用較小代價消彌代價的做法很政客。但是——讓均摘星總覺得有些不爽。
……
這邊:蘇天基接到任命,坐鎮劍閣,監察上千公里二十七個中位指揮官最終圍剿戰。
而另一邊,均摘星抵達浩北高原的第一步,就是在所有的軍事系統中,植入自己的程式,在測試了各個部分的反應速度,以及資訊獲取能力後,開始了有前瞻性的搗蛋!
打擊場景:
浩北高原南側,導彈騰空點射後,八噸位地效飛行器群,分為兩波、四個進攻梯隊,迅速從打出來的薄弱部位穿插。而這些炸出來的薄弱部位,剛好是南邊三位中位指揮官管轄的邊界處。
四十分鐘內,在十二座橋樑橋墩上進行了爆破,以及破壞了三十七個原本防護嚴密的交通站後,迅速撤退。
在總戰略地圖上來看,聯邦原本準備完備的進攻,就如同的一個信心滿滿去撲小動物的壯漢,猝不及防被貓爪子撓的土頭灰臉。
劍閣要塞的蘇天基得到前線損失的詳細報告後,足足目視了浩北高原五分鐘。——到底誰在秀?他心裡已經有了一個猜測。
……
這只是均摘星的初戰,但卻是這兩年來反叛軍面對聯邦正規軍作戰的最大勝利。
在此之前,聯邦正規軍連團級的機械兵團編制都沒有損失。反叛軍給聯邦造成的最大損失也只有對城市、水庫、種植場等民用設施的襲擊。
戰爭真理對這樣的結果很沉默,但還是給予均摘星浩北高原的指揮許可權。戰爭真理不能說的心裡話:“其實,我並不希望你,上這條破船。”
戰後四個小時,均摘星五號透過北大陸地下隧道來到了全球抵抗陣線在北海湖冰原上的第三大基地。
按照戰爭真理的敘述:抵抗陣線,現在有六個大型基地,二十四個中型基地,一百三十八個小型基地。
大型基地:能夠生產全套工業裝置。碳纖維,火箭發動機,大型船舶發動機,萬噸核潛艇的軋鋼裝置。——當然產品普遍過時四十年,部分技術是一百年前的技術,不過時的,封存級別太高,反叛軍也搞不到。
中型基地:能夠拼裝七十噸以下的坦克,無人機器人,能夠量產汽車級別發動機。但是依賴大型基地電子晶片元件控制,還有特殊材料的供應。
小型基地:是依賴於倉庫的儲存配件,構建的自動化維修生產線。能讓上面派下來的機械狗,作戰車輛,還有無人機的損耗降低到可以維持長期作戰部署的程度。
走進了地下基地,均摘星戴上了目鏡,在視角中,出現了浩北高原的地圖。
藍色的海洋,土黃色沙漠,綠色平原,灰色的丘陵山川地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