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形態戰爭和霸權戰爭有著本質的不同:
關於如何區分兩種戰爭,只需要看其追逐的戰果。
傳統霸權戰爭戰勝的戰果,在於對資源和對他國人力的絕對控制,而戰利品,則是自然資源,以及對他人勞動分配的絕對控制權。
意識形態戰爭的戰果,是奠定以自己為中心的競爭秩序。這個秩序如同大樹的根系吸取水源和養分一樣,汲取自己影響範圍內的人才和科研成果。保持自己領導的文明發展創新體制。
……
如果追求的結果摻雜著對他國資源和勞動產業利潤的控制,那麼自稱意識形態戰爭,其實還是霸權對抗的本質。
在二十一世紀下半葉,一系列競爭證明:
二流的地區強國才會打霸權戰爭搶奪資源,頂級的強國要執行穩定的國策,基本上沒有什麼值得開戰的理由。
1、地緣政治上
二流的強國根本不敢為了地區利益挑釁頂級強國,三流的國家更是直接出一點錢讓鄰國牽制即可。至於自己下場,那點利益不值得。
2、經濟上
而後的資訊智慧時代,即使是和平競爭,一流強國和二流國家也逐漸拉開了階位,一流國家利用資金和市場優勢在新工業革命中獨佔鰲套,在全球貿易中將其他競爭力不強的國家的產業鏈逐一粉碎。
一流強國不僅僅沒有打霸權戰爭的需要,更是不能打霸權戰爭。
因為霸權掠奪的資源和利益注入國內,如同吞下腐肉,只會讓自己內部集團出現利益分配不均,體制崩壞。
公元前146年,羅馬滅迦太基,以及公元1990年新大陸上的新羅馬贏得冷戰勝利,迎來了霸權的戰果,隨後也出現了霸權勝利的惡果,也就是外部戰爭紅利撬動了內部體制變化,財富權力朝著少數人轉移,當霸權戰爭的紅利花完後,就發現原本的制度優勢不再了。
在二十二世紀,教科書將古典羅馬和新羅馬並在一起舉例,說明國家如人,病從口入。
霸權戰爭對大國來說是鴆酒,但是不代表大國需要忘戰。
縱觀二十世紀下半葉,到整個二十一世紀,意識形態衝突是最先進國家外部問題的根源。
資訊時代最先進行列的國家,文明要繼續繁榮發展,在領導全世界時,必須要確定自己的思想形態。迎接全球各個地區最拔尖的人才。這種對外開放,不是有些人錯誤的理解:要依託外來人才來搞技術。相反,這是要淬鍊本國人才團體的競爭氛圍。強化對內依靠。
作為最先進的國家,自然是自身人才體系有著天然優勢,外在的競爭是很難打垮的,損害人才體系的只有內部封鎖。
就如同明末,雖然閉關,但是東方木匠木頭嵌合手藝(機械加工),以及燒製陶瓷的技術(材料製作),都是領先西方的。錯就錯在封閉,妄自尊大,競爭發展意識消失。如若像漢、唐那般開放,讓世界與自己接軌,結果呢,先進依然是先進。也沒見周邊的國家在技術上完成超越。
如何更好的讓世界與自己接軌!這就要涉及以何等面目(價值觀)面對(灌輸)世界!
二十世紀地球西方被毛子拖入冷戰,以1990年為節點,蘇俄雖然倒下了,看似贏了,但是一場漫長沒有硝煙的戰爭開始了。
此時處於最先進的西方,想要繼續維持領導地位,只能用價值觀這一工具來影響全球。哪怕這普世價值有問題,根本無法支援其他地區建立秩序。他們也必須要堅持所輸出的價值觀,因為二十一世紀,殖民時期的手段不頂用了!
【所以對西式政客來說,統治世界才是目的,價值觀什麼的都是遮羞布。如果能夠像一百年前用槍炮肆意砸開弱國國門,還用得著說啥普世價值,直接列強範】
……
二十一世紀下半葉,東方復興後的古國跑到了需要領導世界競爭秩序的位置。發現自己不能像以前韜光養晦(悶聲發大財),因為時代變了,貌似自己站在了競爭的優勢位上。
經過一個多世紀的追趕,東方錯愕地發現哪怕是原本領跑工業革命的西方,其制度也極度不適應新時代,其產業上的技術優勢已經被逐一粉碎。他們只有利用國際秩序遺產搞非公平競爭,才能保住國內產業。
【例如反傾銷法啊,智慧財產權保護,否認市場經濟性質,諸如此類的手段】
並且東方對內自查,也發現早年因為自己和西方接軌而產生的一系列制度規則和思維習慣,也成了限制自己在新時代繼續進取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