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最後一種甲是鑲鋼皮甲,在皮甲要害處固定鋼片,畢竟前軍是輕騎,注重的是速度。
而這四種甲基本上構成了鎮武衛的盔甲構成,其中布甲雖然是人人都有,不過按著各軍的不同用處,裡面鋼片的厚度數量有所不同。
論起兵器,袁凌鳯只是規定了制式兵器,事實上鎮武衛前左右三軍的兵器還是按著自己需求去後軍定製,除了這些個人所用兵器外,弓弩也有了很大的改變,滑輪,轉輪,搖柄讓之前的弩有了極大的改變,體型更小,射程更遠,而弓還是用的明弓,畢竟弓箭實現遠端的主要打擊手段。
只要是各軍需要,後軍就能超出他們預料的給他們提供更好鳯武器。
“那便好。”英國公知道袁凌鳯說出來的話還是算數的,既然聖上已經做好了章程,那麼久靜候佳音便是。
這件事了,英國公心中卻有些不安,特別是今天轉完鎮武衛之後。
因為鎮武衛實在是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甚至是自己這位五軍大都督的想象。
看著眼前風輕雲淡的袁凌鳯不由得說道:“鎮武衛,人可是有些太多了吧?”
袁凌鳯沒有直接回答,而是仔細想了一下,點了點頭說道:“確實是太多了,禁軍京軍還有招募而來的良人,鎮武衛人馬卻是太多了。”
不得不提一下,今天一萬五千人擺在大營外,可不意味著鎮武衛只有一萬五千人,算上將校軍吏,衛內各司人手,還有山谷裡的那四千多人,鎮武衛不知不覺已經擁有了兩萬一千多人馬,而鎮武衛僅僅只是頂著一個衛所名頭而已。
大明軍制五千六百人為一衛,加上衛裡面的堂上官及其親兵,每一衛不到六千人,而鎮武現在已經有了四個衛所的人馬了。
而且鎮武衛還是當下裝備最好的軍隊,這不由的會讓人心生妒忌,這也是為什麼英國公要出口提醒的原因。
只是袁凌鳯卻有自己的苦衷,大明九邊十三鎮,一共十三位總兵,其中寧夏陣的總兵按著去年的兵部諜報,不過統兵不到三萬人,自己這個指揮使確實是被人架在火上烤啊。
不過邊軍和衛所畢竟是兩套系統,自己歸屬於五局都督府,邊軍則歸兵部直接管轄,不過這天下衛所五軍都督府也只是遙領,真正的管理者是兵部,土木堡對於軍事貴族集團的打擊太大了,京軍就成為了五軍都督府緊抱在懷裡的寶貝疙瘩了。
以前是五軍都督府——都指揮使司——衛所,現在卻變成了五軍都督府加上兵部——都指揮使司——衛所,勳貴們在戰場上丟掉的東西,就要從戰場上拿回來,貴族戍邊就是勳貴自己提出來的,因為勳貴權利地位來自軍隊,沒有了軍隊,後果不敢想象,而京軍七十二衛在勳貴的巨大投入後,也初見成效,成為了不次於邊軍的精銳之師,甚至很多京軍士卒將校之前就是邊軍,親軍二十六衛只受皇帝管轄,現在蹦出來的鎮武衛就成了雙方拉攏的物件,不過這也只是各方的一廂情願,皇帝現在有錢了,崇禎是不會放手這麼一支強軍給兵部或者五軍都督府,現在五軍都督府和兵部相互牽扯平衡,正是他所希望的,所以袁凌鳯對於各方的善意可以接受,別看鎮武衛現在五軍都督府的話聽,兵部的話也聽,可是這只是暫時的。
鎮武衛雖無親軍之名,但是鎮武衛只聽皇帝的,因為鎮武衛是周皇后的軍隊,聽著不合情理,但是五軍都督府和兵部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畢竟鎮武衛從頭到尾都是周皇后用內府銀兩供養的,親軍還是兵部給錢給糧,不還是隻聽皇帝的話,更何況是鎮武衛呢。
這也是為什麼英國公和袁凌鳯說話,始終是商量的語氣,因為涉及鎮武衛,那麼袁凌鳯就不是隻代表自己了,他所代表的是皇宮中的一帝一後。
兩人沉默了很久,袁凌鳯是不知道說什麼,英國公是知道說什麼都沒用。
這時候上官無名拎著一把劍走了過來,走到近前一個胳膊的上官無名手中有劍,只能躬身,算是行了禮。
“兩位大人,這是後軍的一點心意,不是什麼珍貴物件,想著國公既然來了,總不能空手而歸吧,將作們攢了一批好鋼,做了些兵器,這把明刀,就獻給英國公了。”上官無名和善謹慎的說道。
英國公接過來一看,外表和長劍一般,抽出來卻別有洞天,除了單刃為刀,雙刃為劍這把奇怪的兵器到了行家手裡就顯出了不同。
之前袁凌鳯畫的墨跡被將作誤解了,不過很快就改正了。
一邊開刃,大體上和唐刀相似,只是在刀尖有了一分變化,便是在刀尖的刀背上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