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八十九章 強大後軍

老卒回營,東方無名帶著十幾個老卒留在山谷,料理後事。

回營的路上,袁凌鳯拉著王百川說道:“南下之事就在這幾天,這一次去避免不了廝殺,後營的將作所現在是什麼情況?”

王百川想了一下說道:“這半年多時間,禁軍陸陸續續退下了了近千老卒,加上之前的人手,後軍現在已經有了三千多人,文堂的先生們現在有了五十多人,武堂是由老卒中互相推舉出來的二百多老卒作為教頭,其中不乏以往的因過被貶的軍中大將,不過這些人,年老無依,卻將中軍的那幫小子當成子侄一樣,忠誠這一點你無需擔心,除了這些,後軍編練出來了一支一千五百人的輜重營,論起戰力,我不是吹牛,比不得前軍左軍的輕重騎,但和白復的右軍打一仗,誰輸誰贏還在兩可。剩下的就是將作所,我這半年拉攏了不少奴匠,現在有六百多人,雖然他們年齡不小了,氣力有些衰減,不過手上的活卻剛到火候。”

袁凌鳯點了點頭,後軍有今天的局面,出乎意料卻也在意料之中,每月軍費內府五萬兩,將作所制兵器甲具,交易給禁軍,獲利三萬兩,加上錦衣衛衙門撥調的四萬兩軍餉,每月袁凌鳯除了將四萬兩軍費如實下發後,手上還有八萬兩可用,一萬多人加上兩萬匹戰馬,人吃馬嚼,用去三萬兩,還有五萬兩,一萬五千兩供養以往戰死的西鎮武司甲士的家眷,剩下的三萬五千兩全部都花在了後軍身上,僅僅這個月後軍就耗鐵七萬斤,加之之前的三個月,早已經將西鎮武司全軍從頭到尾全部武裝成了鐵罐頭,這才有了向禁軍售賣盔甲的交易。就是中軍的那幫小孩子也是全身鑲鐵皮甲,為什麼後軍一直被稱為西鎮武司的根本就是因為後軍可以源源不斷的支撐其他四軍所需。

就像袁凌鳯曾經說的那樣,打沒前左右三軍,只要後軍還在半年時間他可以再拉起來一支同樣精銳的軍隊。

這些事情都是對一支只能依靠自己的軍隊至關重要的部分,錦衣衛雖然與禁軍同屬內廷親軍一脈,卻歸屬於錦衣衛都督統轄,不過這份香火情還是在的,至少在面對外廷京營,邊軍和各地衛所這些外廷軍隊的刁難時保持著共同進退的步調。

就是老大哥——東鎮武司,袁凌鳯也為他們準備了六千副步軍重甲。這些袁凌鳯準備等東西鎮武司調防時白送給東鎮武司,畢竟西鎮武司有今日,起初全是東鎮武司抽調出來的唯一一支騎兵——錦衣衛邊騎。這份情誼,袁凌鳯不敢忘記。

袁凌鳯與王百川一路上相談甚歡,後軍立軍的目的早已經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包括當時力排眾議將軍費大量傾斜給後軍的袁凌鳯。

到了大營,王百川跟著袁凌鳯進了大帳,袁凌鳯從木箱中拿出幾張紙。西鎮武司依照各軍的不同作戰方式製作了各軍統一的盔甲。卻在武器上一直沒有多少改變。

第一張紙上面畫著一把隨身武器。以唐橫刀為原型,袁凌鳯透過對後軍老卒們的詢問加上腦子裡那還沒有丟掉的工科原理,繪製的一張直刃長刀,似劍,因為兩面開刃,名為刀,因為一面開刃只有尖部的那三分之一開刃。這把武器全長三尺(明代一丈等於十尺等於一百寸等於一千分。分為三尺,裁衣尺:一尺=34厘米。量地尺:一尺=32.7厘米。營造尺:一尺=31.1厘米,這裡採用的營造尺規格。),袁凌鳯稱之為“明刀”。作為西鎮武司的制式儀刀,人手一刀,雖為儀刀,但小看之人可要付出血的代價。

第二張紙上面是一柄殺氣騰騰的殺人武器,整個武器整整一丈長,三尺長,兩寸寬的劍狀兵刃,唐之陌刀,早已不可查之,但是這種形制的武器卻是重甲步兵面對騎兵的不二神器。袁凌鳯也稱之為“陌刀”。

第三章圖是一個看似普通的長槍槍尖,畫這張圖的時候,袁凌鳯正值被刺殺的當晚,於是令人聞之聞風喪膽的“三菱軍刺”在這個世界出現了,不過沒幹老本行,卻做了槍尖。以往的戰鬥中,袁凌鳯麾下的騎兵有很多人因為槍尖被卡住不得不丟掉武器,戰力大減,甚至丟掉性命。以後西鎮武司的所有用槍就都是這個形制的了。袁凌鳯也給它起來一個不算辱沒的名字——血刺。正好針對一下女真的布甲,既然布甲用傳統的武器不易擊破,那麼就讓“血刺”試上一試。

第四張圖是箭矢的箭頭,弓箭到了這會兒已經發展到登封造極的時候了,袁凌鳯不過是在原來的的基礎上稍作修改,不過這張圖卻是袁凌鳯耗時最久的一張圖,空氣動力學,彈道學,這些以往因為興趣而涉獵的知識到了現在終於有了用武之地。一分一厘的增減都是袁凌鳯大量計算的結果,當然也有屬於歷史的驕傲,袁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