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2章 迷魂凼

瓦屋山道教文化源遠流長,遠古青羌文化依賴尚存。遠在西周末年,瓦屋山即得到開發,有神人蠶叢,名叫青衣,屬於人族先輩,死後葬在瓦屋山,古羌人修建了規模巨大的廟堂“川主“、“聖德“、“薄山“、“遺福“、“萬安“等,祀青衣神人,成為有名的“青羌之祀“。

從周秦到今日有許多道家高人人登臨瓦屋山,如老君,張道陵,鄧通、闢支、諸葛孔明、葛洪等道家祖師,都在瓦屋山上留下寶貴道家真典。在春秋戰亂之末,老君西行到瓦屋山的青羌之祀訪道隱居,留下道統,傳下道書。漢末有張道陵張天師到瓦屋山下的易俗傳道創教留下《張道陵碑》,創”五斗米“教,《華陽國志》:”漢末,沛國張陵,學道於蜀鶴鳴山,製造書道……限出五斗米,故世謂米教“,又稱為”五斗米教“。之後,五斗米教隨著張天師羽化飛仙之後,妖后雪千魅花了兩百年時間佔據瓦屋山,封為“妖山”,供萬妖朝拜,諸民來朝。

瓦屋山又在五十年前,張天師三弟子趙升登山,與妖后密談百天,不知用何好處說服妖后,瓦屋山再次迴歸道統,成屋山一派,稱屋山派,朝山遊人仍然絡繹不絕,尤有妖類隨同,人妖相處和諧,與峨眉山相互媲美,被稱為姊妹山。

小狐狸雪凝七曾聽妖后雪千魅說過,瓦屋山之所以吸引數十尊道家祖師降臨此地,無非是瓦屋山半山腰的秘境—迷魂凼,此境乃是一片小世界,入界口奇中奇,天然自成迷魂陣,神仙來了也能迷了魂,千萬年來,沒有人進去過。

道祖老君說過:此地有魂,可吞日月,可食山河。

李平安路過瓦屋山,身後懸浮的王長,血光滔天,猶有甦醒之形。

李平安想要繼續走,他要到蒙頂山,請求高僧救命。

可是他發現他的身體不聽使喚,無法向前走,彷彿前方有道無形的牆擋住了路,李平安他向後退了幾步,忽然猛衝,如同撞在山石上,無形之牆堅不可摧,反倒是李平安倒飛開來。

無法離開瓦屋山!

李平安又透過小狐狸雪凝七的記憶知道,此地雖是道家祖地,卻有迷魂凼這一凶地,背後的正在入魔的王長道人該是被凶地迷魂凼某種東西吸引,這才不讓李平安離開。

真是踩到狗屎了,運沒有,倒是危機一片。

山高水遠,有道人騰空駕霧一晃而過,山間雲色,沐浴陽光,金光璀璨,紫氣氤氳,忽聞遠處山路之間有腳步聲臨近,兩人有說有笑,攜手同行,一男一女,男的俊俏英凡,書生裝扮,女的貌美如花,掩嘴輕笑,他們忽見石道上站著一個少年,在少年之後漂浮著個道人,少年如負道人,一副怪異模樣。

男子名為陳慶雲,青羌遺人,《華陽國志·南中志》記載:“移南中勁卒青羌,萬餘家於蜀,為四部。突將、無前、賨叟、青羌。”千年以來,突將、無前、賨叟三部煙消雲散,獨有青羌一族活存下來,身在南荒之中姓杜的儒生曾寫《秋風》一詩:“要路何日罷長戟?戰自青羌連白蠻。”表明青羌一族戰力超群。

陳慶雲雖是青羌遺人,卻不曾受到青衣神的庇佑,不得親臨武道,走了仕途,只與十五歲便取得了舉人首名,人稱陳解元,被無數秀才崇拜,又在二十歲坐了狀元郎,正入了那句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大唐朝廷上呼風喚雨,他遠離家鄉活在長安城裡有五年之久,此次回鄉,一是面見父母高堂,二是帶身旁這位皇家公主遊歷瓦屋山,他以青羌十七種驊騮飾文罽,述說家鄉種種美好,其意無非是想表達他的思想之情,想要回鄉看看,卻得山河公主聽見,陳慶雲又說些瓦屋神仙故事,深得公主喜愛,這才得請個假,回家走上一遭,見了部落,拜了父母,他就帶著山河公主登臨瓦屋。

在漏天之地,深深流傳一句話:“江聲通白帝,山勢入青羌。”

妖后雪千魅又稱白帝,大雪山是諸多河流之源,故有江聲通白帝之句,瓦屋山勢之頭便是青羌部落,山之靈棲息在青羌裡,青羌部落貢拜山之靈,尊稱一句山神,便有了山勢入青羌之說。

陳慶雲也曾是踏訪仙蹤的少年,奈何大道無情,青衣神的光輝沒有籠罩他,按照族規,他便不可修習部落《青衣劍法經》。

山人做不成,那就做個俗人吧!

陳慶雲飽讀詩書,內心仍是留有遺憾,不曾清貧難成人,未經挫折總天真,心中的武俠夢依舊天真存在,所以他榮登高堂,便主張文武同修,欲要大唐舉世皆武,這等主張已經算得上是離經叛道,在重文輕武的國度裡提出這等大逆不道的主張,立刻遭到諸臣彈劾百家針對,他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