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7部分

你演戲時好多了。”

但最大的兇手是那些打著高爾夫的老闆,一小時膠片費55oo美元,一小時數字帶135美元,快閃記憶體盤反覆使用!他們趕上好時代了,不過他們還是會罵,科學家都是些混蛋,早點發明出來,我該得省下多少錢!

沒有人可以逃過這場數字革命,你必須面對它。當膠片死去,我們不必感到悲傷和恐懼,無論膠片或數字,都只是我們講故事的工具,只要講故事的心不變,電影的精彩還會繼續。

我問過我的好朋友安娜索菲亞羅伯,她是一個現年1o歲的電影演員,“你都試過了,喜歡數字拍攝還是膠片拍攝?”

她說:“膠片拍攝。”

“為什麼?《天使之舞》是數字拍攝。”

“我的情報有誤。”

“哈哈哈!”舊金山,工業光魔公司總部盧卡斯辦公室,喬治盧卡斯讀著手中的《洛杉磯時報》電影版,樂得大笑!

寫得好,寫得好!他尤其喜歡最後這個笑話,真好玩,在數字時代,還用膠片拍攝的電影劇組,只有騙小孩說自己是數字拍攝才能請到演員,但小孩試過之後還是喜歡“膠片拍攝”啊!決定了,他要借用這個笑話打趣一下“出土文物”。

葉惟那小子,對數字技術真的極有自己的見解。

像文章裡所說,人人都知道數字革命來了,省錢、方便這些優點說得也夠多,不過還沒有幾個人談論它對錶演的影響,而葉惟說得非常有道理,“攝影機內無膠片”對演員是一種解放。

他拍了部短片就有這點認知,可見他的導演天賦有多麼高,真是生來就註定吃這碗飯的。

為這篇文章拍手叫好的人,不只是盧卡斯。

洛杉磯,還在忙著《極地特快》後期製作的羅伯特澤米吉斯,也是連連地點頭稱讚,“小夥子還有一點沒說到,cgi技術也許會謀殺掉表演,電腦做得比真人還要好的時候,怎麼辦?”

那些兩種拍攝都試過的演員們,亦贊同《膠片之死》的說法,的確是這麼一回事!

而膠片的支持者們,就算是最堅定的悍衛者,都不能否定這篇文章的所說,這是讓人唏噓不已的事實,數字越來越昌盛了。

內行人看了認同和欣賞,外行人也看得津津有味,全因為那風趣幽默的筆調、淺顯易懂的專業細節、讓人印象深刻的觀點,雖然沒有做什麼深入的探討,卻正適合時報讀者的閱讀需求,讀起來簡直是一種享受。

最驚人的是,作者是一位16歲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