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例外,就有了法理依據,且薛老三深信,以薛安遠這些年功勳,若真要做個檢閱指揮官,上面根本就不會有阻力。
然,薛老三沒想到的是,殘酷的現實卻和他開了個天大的玩笑。
當許子幹吐出“上面有意讓安遠大哥出任檢閱首長”時,薛老三甚至沒反應過來,直到安在海跟在後邊強調了“是檢閱首長”後,他才回過神來。
這一回過神來,薛老三的腦子便混亂了,整個人就像完全定住了。
不合理,不可能,絕不可能!
這是薛老三腦海裡冒出的第一個念頭。
的確,在他的記憶裡,後世的閱兵,只能是份屬國家一號的無上榮光,哪個領袖會輕易將這無上榮光讓出。
除此外,即便是讓出,也定然無人敢接呀!
必定這不是仨瓜倆棗,一袋煙,誰吃都是吃,誰抽都是抽。
然,緊接著,當許子幹說到“有大首長有異議,認為老首長即便不做著檢閱首長,也該在其他幾名同志中公平擇取”時,薛老三的思路才算開啟了一些。
因為大首長的這異議一出,很明顯,證明了老首長不檢閱隊伍的可行性。
有了這個提示,稍稍回溯下歷史,薛老三才知曉自己犯了思維定式的錯誤。
他是由後世發生的事實,來推倒當下。
殊不知,眼下的事,正要從眼下的過往,也就是建國至今的舊事中,尋找理論依據和法理支撐。
建國至今,舉辦了十一次大閱兵,偉大領袖幾乎就沒有檢閱過一次。
之所以說“幾乎”,乃是因為唯一的一次檢閱,乃是在建國之前,也就是四九年三月份,五大書記進京時,在西郊機場,五大書記一同檢閱了華北國防軍,領袖身為五大書記之一,參加了檢閱。
而建國以後的閱兵,前五次是一號老帥,中間五次是二號老帥,最後一次是三號老帥。
三位老帥皆非領袖身份,由此,老首長不作閱兵首長的法理依據便出現了。
然,另一個時空,老首長可是出任了閱兵首長的,兩次時空,緣何出現如此巨大的反差,緣由也只能出現在薛老三這位振翅蝴蝶的身上。
然,有著兩世的見識,尤其是能清晰知曉兩個時空共和國重大事件的顯著變化,薛老三自能抓住關鍵,稍稍思索,便能洞悉這個時空,老首長不願作檢閱首長的根源。
理由無非有二。
一者,有前番十一次閱兵的舊事在。沒有領袖親任閱兵首長的例子,因為領袖終究是全方位的領袖,不只是一方面的首腦,軍事上的事兒,最好還是軍人來辦。
二者,便是薛老三完全出於臆斷的,在他狹隘的思想境界裡,老首長暗裡恐怕是以偉大領袖為榜樣的,領袖不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