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了,橫渠先生說的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此為大儒之宏願。
薛老三非儒生,也不認為自己有精力,有能力,能做到這四條,但最後一條,為萬世開太平,卻真真切切成了他的願望和志向。
既然心存志向,若是不得與聞民生疾苦,那還罷了,可這會兒,鐵進的話裡話外,明顯就在說青浦縣出了漏子,且還是他督查室該管之事,是他薛向這堂堂督查室主任應盡之責。
避事存身,豈是他所願,若真如此,不如早早遞了辭職報告了事,大丈夫行事,有時候,還就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此非魯莽,實為大勇也!
鐵進重重一嘆,知道再無可勸,便實話實說了起來。
原來,青浦縣在明珠市,可謂地位最低,這點光從青浦縣的級別就可以看出。
因為明珠是直轄市,雖然一號還未入局,卻是堂堂正正共和國含金量最高的正部級高官之一了,正因為明珠市是正部級行政區,他下轄的區縣理所當然,皆應是正廳級行政區。
事實也是如此,除了武德區是市委所在區,區委書記掛了副市長的銜,成了副部級幹部外,其他區縣皆是實打實地正廳級單位,偏偏這青浦縣,就成了例外,只是副廳級行政區。
而青浦縣之所以矮其他兄弟縣市一頭,還不是因為經濟原因,別的地方也就罷了,時下,決計不會按經濟總量,區分行政級別,可明珠這個遠東的經濟中心,又怎麼會不信奉經濟。
青浦縣就是因為縣內多山,又遠離海港,導致縣內經濟極差,也虧得老天有眼,沒餓死青浦這隻瞎家雀,其境內最大的蛇山,竟藏有礦藏,且這礦藏還不是一般的化學礦藏,而是金屬礦藏,且是名副其實的貴金屬之一的銅礦,也正是因為有了這麼個中型銅礦。
按說有了如此寶貴的礦藏,青浦縣沒道理被其他區縣甩開啊,明珠下轄的區還好說,都是走得港運經濟,份屬市中心,經濟搞活,工業發達,甩開青浦縣還有道理,怎麼其他幾個縣靠著小碼頭,也能甩開青浦縣呢。
關鍵問題就出在,青浦縣的礦藏,乃是三年前,才被發現,因為規模不大,國家也就沒讓央企礦業公司接手,便由青浦縣自行成立採掘單位,於是便有了這縣屬穗林礦業的誕生。
按說有了礦業單位,就好好生產就是,守著個偌大的銅礦,只要肯幹,哪裡還有受窮的道理。
話是這麼個話,道理是這麼個道理,可世上的事兒,豈是能這兩三句都掰扯透的,尤其是涉及到利益的時候,從來是勾角關聯,密密麻麻,纏成一圈讓人理不清的關係和麻煩。
第九十三章危險任務
卻說這青浦縣開出了銅礦,上下跑關係,使法力,將央企排除於外,自家開發。
可好容易成功攘了外,青浦縣自家又亂了起來,先是原書記,縣長各自賣弄本領,從明珠市內,請來了冶金隊伍,並組建了礦業單位,如此一女兩嫁,哪有不出矛盾的,當時在任的書記、縣長就為以誰拉來的礦業單位牽頭,而展開了激烈的交鋒,最後縱算在常委會上折衝樽俎了一番,將兩家礦業單位合二為一,也就有了如今的穗林礦業。
穗林礦業雖然成立了,卻是在鬥爭中達成的妥協,這種妥協的牢固性壓根兒無從談起,這不,穗林礦業的架子剛搭起來,蛇山的礦洞還未鑿出一個,洞就塌了,一傢伙去了十幾個,原書記就這樣下去了,縣長剛要抓住機會整合穗林礦業,誰成想,書記離職的一週後,他也被調走了。
就這麼著,穗林礦業方生,青浦縣的一號二號即“死”,沒了這二位爭鋒相對的老大,穗林礦業似乎安靜了不少,新到了李書記,方縣長倒擺出一副精誠合作的樣子,便連看熱鬧的都以為青浦縣自此天下太平。
熟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縣委自己鬥完了,穗林礦業又開始跟當地老百姓鬥了起來,正如後世房價飆升時,政府熱衷於徵地拆遷一般,蛇山發現了銅礦,蛇山附近的百姓難道不該挪窩麼?
就這麼著,一鬧就是兩年,直鬧到如今,穗林礦業的銅礦聽說沒采出多少,礦洞裡的人命卻是填進許多,市委領導也不知道下到青浦多少次,可總是人來了,亂子就熄,人去了,亂子又起,宛若打臉。
以至於,兩年前,市委汪書記去過一次後,就再沒市委領導下過青浦了。
爾後,青浦再鬧騰的時候,多是市委督查室、公檢法幾個單位下去,而凡是下青浦的幹部,若是去走個過場的,都全須全尾的回來了,若是抱定了要在青浦打個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