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拔劍式。
不斷的試驗最佳的角度,以及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方式。
現在的君子劍,和曾經的君子劍迥然不同。張珏前兩天走進了死衚衕了。
他還是用以前的思維練習拔劍式,可是再練習了幾天之後,卻猛然驚覺,不對,現在劍不一樣了,招法肯定是要變的。
曾經的君子劍就是一把長點的匕首,甚至還沒有峨眉派的那三尺青鋒劍長。拔劍就講究一個凌厲、快速、迅猛。
也確實是這樣,曾經的君子劍插在袖子之中。張珏腰一弓,雙腿錯蹬一彎,再猛然全身繃直,劍便出鞘,同時帶出凌厲一擊。
這一擊的威力,連李尋都怕。
當自己雙手攏進袖子裡的時候,李尋從來不敢讓自己近身。而李尋雙手攏進袖子裡的時候,自己卻視若無睹,因為霸王槍太長了,他無法快速的拔出來。這便明確的說明了問題。
張珏就是在原有的拔劍式基礎上,新增了自己的認知。這毫無疑問是錯的。
正確的拔劍式不應該這樣,正確的拔劍式要貼合整把劍的重量、長度。和曾經的知識完全不一樣。
所以必須要推翻曾經學過的所有知識,忘記曾經拔劍式的各種技巧和經驗,從頭來過。
在房間裡不吃不喝的試驗了兩天,張珏終於開竅了,頓悟了。是的,應該推翻曾經的認知。
隨著多次拔劍,重複拔劍,問題也浮出水面了。這些問題都是失誤,但這些失誤卻都一樣。
那就是劍太長。拔劍式竟然將劍拔不出來。
用這大馬士革君子劍重複了很久動作,很多次在拔劍的關頭,劍身都因為太長,而手臂長度不夠。致使劍卡在了劍鞘裡出不來。
試想。若是在最終決戰的時刻,面對李尋之時犯了這個錯誤。人都走到跟前了,一招拔劍式,卻拔不出來。那後果,不用想都知道。
荊軻刺秦王也發生過這件事。秦始皇其實是會武功的,武功還不低。但是荊軻用魚腸劍追殺他時,秦始皇卻只能到處逃跑躲閃。
只因為秦始皇拔不出劍。秦始皇有一把絕世神劍,名為轆轤劍。劍長四尺,算得上是長劍了。可荊軻追殺他的關鍵時刻,秦始皇卻拔劍三次拔不出來,險些喪命被荊軻得手了。
這就是血淚的教訓,這就是古人的經驗。
而張珏現在面臨了和秦始皇同樣的問題,那就是劍變長了,無法拔出。張珏的控制能力算很好了。很少會出現拔劍式拔不出來的失誤。可萬一關鍵時刻一緊張,那失誤出現了呢?功虧一簣不說,自己保不準要被反追殺。
“不能再拔劍放進袖子裡了,我手臂不夠長,沒辦法拔劍出鞘的。”
張珏呢喃一聲,開始盤膝坐在地上思考了起來。
剛開始以為把劍挎在腰上,可以克服這個困難。可現在,腰垮也出現了失誤,那就說明不能再用腰了。得找到一個萬無一失的拔劍方位和角度才行。
忽的,張珏腦海裡出現了古代劍客的畫面。
那些劍客無一例外。都是將劍背在背上的。為什麼要背在背上呢?
張珏眼前大亮:“對啊,背在背上。利用肩膀,可以產生槓桿原理,這是對長劍來說。最快速,最迅猛的拔劍式啊。果然以前的思維是不對的。”
曾經的君子劍太短,走的是迅速。快速、陰狠刁鑽的路子。
這其實並不適用與長劍。長劍無法陰狠刁鑽,只能走光明磊落的路子。
光明磊落便是勢大力沉。從背後拔劍,饒肩膀一圈,再劈下。這是勢大力沉的一招啊。完全走的是沉重、凌厲、無可抵擋的路子。
從背後拔劍,完美的詮釋了長劍的優點。首先從後背拔劍,這一劈,首先就勢大力沉。其次,從肩膀繞半圈再劈下,增大了慣性的力量。時間延長了,可卻將長劍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
“背後拔劍式!對,果然需要推翻曾經的經驗啊。”
張珏激動的喃喃一聲,連忙想辦法將那大馬士革君子劍往背上固定。
經過不斷的實驗,經過不斷地調整,終於找到了最佳的方位。
那就是將劍鞘固定在背上,肩膀頭只露出一個劍柄,這個位置是最好的。不會傷到肩膀,卻能對敵方造成巨大傷害。
‘噌——’
拔劍出鞘,順暢無比,淋漓盡致。
看著手中並不閃光的大馬士革君子劍,張珏終於露出了笑容:“這才對嘛。”
‘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