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85章 開源

第二百八十五章:開源

ps:有人質疑前面吳王的稱呼,老五在洪武十一年之前都是封的吳王,後來才改成了周王,所以叫吳王沒有任何問題。史料記載的是這樣,我前面也寫錯了。

“別,我可不是你爹,你爹是我哥。”朱棡擺手,趕忙否認。

朱棣也樂呵呵的笑道:“大侄子,這兒沒外人,叫叔就行。”

大侄子,我去你的大侄子!

李景隆本想硬氣一下,抬頭便看到朱棡笑意盈盈的眼神。

他此時好生後悔,前年為什麼要帶晉王去醉夢樓裡瀟灑。

還美名其曰採風。

採的什麼風。

見李景隆憋屈的表情,眾人也哈哈大笑起來。

李景隆來了之後,倒是瞭解了一樁朱棡的煩心事,他不想跟那些商賈打交道,這些人太奸詐,自己不夠狠毒啊。

朱棡想起這事就止不住嘆氣。

自己這該死的溫柔。

這事還是讓李景隆去吧。

安置接近尾聲,草原人也開始過起了正常的日子,雖然還有很多人不習慣,但已經沒有多少人在正面的牴觸大明的管制。

源源不斷的無煙煤跟各種物資朝著集寧搬來。

除了兩萬邊軍,劉惟俊還從太原周邊調集了六千匠籍的勞力前來修建城池設定。

似乎一切都欣欣向榮。

但朱棡之中,這個繁華只是表面,一切都是源於自己的錢包還撐得住。七十萬貫如今只剩下三十萬,已經有幾十萬的錢財花了出去,雖然還在自己錢包裡,但遲早都要交付到勞工和材料成本上面的。

“牧民如今還有多少羊?”

朱棡問道鐵鉉。

鐵鉉連遲疑都沒有遲疑,徑直道:“四個區合計有三萬多頭,他們在墨月城的時候吃了不少。”

朱棡愣了下。

“羊毛呢?”

“應該各家都自己有所儲存吧。”鐵鉉道。

朱棡給了一旁的張玉一個眼神,張玉立即下去詢問此事。好在這些蒙古人也不傻,羊毛是過冬的好東西,幾乎家家戶戶都留有一兩百斤,用麻袋捆著。

這麼說來,這些牧民就有近三十萬斤羊毛了?

“那遷徙的時候怎麼看他們走的那麼輕鬆?”鐵鉉有些震撼。

朱棡笑道:“是我們小看了遊牧民族了,相比較於漢人生活物資的繁重,遊牧百姓多數是馬背上討生活的,他們的遷徙能力,是漢人難以企及的。”

有羊毛那就好辦了。

朱棡從系統裡換了一個手搖的羊毛紡車,這個機器可以將羊毛經過拋散、梳毛、紡線、捻線,最終成為羊毛線。

說到這個,就不得不提蒙古人是如何禦寒的,他們是將羊皮帶著毛製作成皮襖,軟化內裡的羊皮以達到可以做成衣服的軟硬程度。這在古代被稱之為皮子,也是蒙古人最常交易的貨物品種,深受漢人的喜愛。

在明清兩朝,基本上北方和南方的貨物貿易都是靠著這些皮子做支撐產業的。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漢人說的錦袍。

也就是以錦布做皮,內裡填充羊毛的袍子。在清朝影視劇之中看到的那些孩子穿著肥大的錦袍,就是用羊毛做的填充,而且還的是富貴人家,尋常人家的襖子那都是用青布做皮,內裡填鴨絨跟柳絮。

這兩種方式確實都能起到禦寒的效果,而且效果非常好。

但第一種皮子的方法不是長久之計,每一次取皮都要殺羊,在羊羔繁殖能力不高的現狀,賣的皮子都要一點點攢下來。

而且皮子是看年份的,放久的皮子毛硬還稀少,泛黃,賣不起價,所以蒙古人一趕上賣皮子,都是成堆成堆的殺羊,這種方式,太虧。

再說第二種,賣羊毛。

還是最簡單的一點。

不值錢。

漢人從他們手裡花費低價就可以收購羊毛,拿回去加工一下就做出了錦袍,賣高價。

缺點在於過於肥大,穿起來跟狗熊似的,行動不便,所以一般都是上半身套個馬甲的形式。

有人要說為什麼蒙古人不自己做錦袍?

他們一沒錦布,二沒渠道銷售,做出來也只能擺著看。低價賣給商人又虧本,一來二去只能賣羊毛。

但朱棡所想到的毛線不一樣啊。

毛線這東西織出來的毛衣輕便又保暖,關鍵是不止能織毛衣,還能織帽子,褲子,往內裡穿一件再在